谋划“商路”建设,加快畅通水陆空“三大通道”
——未来5年,全省口岸年进出口货运量突破5500万吨,国际集装箱运量超过200万标箱,口岸进出境人数超过140万人次
新桥机场国际航线的拓展,是我省强化互联互通,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的生动缩影。去年以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合肥—汉堡)班次加密并双向运营,合肥至美国国际货运包机开通,9个进境口岸建成并实现运营,马鞍山、芜湖港区扩大开放和合肥港二类水运口岸对外开放……水陆空四通八达的航线网络,铺筑起了安徽连接世界的“高速公路”,让开放的资源迅速在江淮大地交互、聚变、升值。
只有畅通国际大通道,才能实现联通世界、融入全球,才能把安徽地理区位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构建开放大通道,加强重要节点工程和连接通道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和高铁全国枢纽地位;推进皖江和淮河港口群建设,打造多式联运体系和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积极培育航空市场,加快发展国际货运班列;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口岸经济。开放发展,通道先行。 “我们将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谋划推进‘商路’建设,加快畅通水路、陆路、航空‘三大通道’。”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根据日前出台的开放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到2021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夯实“四大平台”,深度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国家级开发区中西部居首,5个沿江水运口岸扩大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9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获准建设
皖江八市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郑蒲港新区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2016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成功签约471个项目……围绕国家开放大战略,我省找准作为空间,大力构建以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临港经济区为主体的开放大平台。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我省各类园区加快转型升级,目前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7家,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合肥综保区封关运行,芜湖综保区通过验收;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挂牌,芜湖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顺利推进;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5个沿江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合肥、马鞍山、芜湖等9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获准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形成了水、陆、空大口岸格局。开放合作需要载体支撑,大平台才能形成强支撑。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牵引,建设开放大平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建,统筹推进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外、异地合作产业园,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品牌,让国际国内资源更多向安徽集聚,安徽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省商务厅厅长张箭表示,商务部门将加快夯实对外开放“四大平台”,一是积极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二是办好第十届中博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三是开发区转型升级平台,推进中德合作产业园建设,今年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四是充分发挥各类综合保税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作用,积极支持九华山机场等扩大开放;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内外贸、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
优化开放环境,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
——深化投资管理和外贸体制改革,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19项试点经验,年内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阳春时节,在芜湖市综合保税区,中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汽车零部件正在装箱准备出口。随着区域通关一体化落地实施,这家企业开始把之前在上海口岸的报关保税业务转交给保税区内企业来完成。“相比在上海报关,节省了1周到2周的物流周转时间,这边当天报进可以当天报出,可以节省20%的物流费用。 ”企业仓储科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以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为契机,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建立了跨部门、跨地区的通关协作机制,实施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无纸化通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一系列便利化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家门口报关出海。据统计,在2016年,合肥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实现进出口总值732.2亿元,同比增长20.9%;货运量2604.38万吨,同比增长68.9%。
“以大通关建设为突破口,口岸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参与推进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海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深化大通关建设协作,实现海关报关、征税、查验、放行通关一体化作业,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为外向型企业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 ”省口岸办负责人表示,同时,加强与中部地区口岸通关合作,提高江海联运效率,共同发展口岸经济。 “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点,不断优化开放大环境,深化投资管理和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新一批19项试点经验;与长三角等高对接,年内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实现区域大通关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企业信用信息互认、监管执法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供应链各参与方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