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召开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大会

访问次数: 1751                        发布时间:2017-03-31

[字体: ]

李锦斌在全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大会上强调

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 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李国英主持 信长星出席

 

330上午,全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奋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李国英主持会议,省政府副省长张曙光通报全省开放发展基本情况。省领导信长星、唐承沛、花建慧、邵国荷出席会议。

  李锦斌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大开放意识,切实增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内陆地区后发赶超的重要法宝。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是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要牢固树立开放理念,主动走向世界、拥抱世界,以更宽广的视野谋划开放发展新思路,以更务实的举措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奋力把安徽开放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李锦斌强调,要进一步树牢大开放战略,聚焦把准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路径。加快建成内陆开放新高地,就是要基本形成高端化的外向型产业集群、高质量的双向开放格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高效率的开放体制机制,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跨越崛起、争先进位,奋力走在内陆省份前列。要突出战略定位,全面优化开放发展布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长三角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突出产业支撑,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千方百计引进培育一批外向型的大企业大项目,以更大力度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高水平推动引进来走出去,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突出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在规模上坚持做强外贸主体,在质量上坚持做到优进优出,在模式上坚持做大新型贸易,努力把当前外贸回稳向好的势头保持下去,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突出基础保障,加快构建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积极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幅改善开放发展条件。

  李锦斌强调,要进一步营造大开放环境,着力形成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强大合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协同发力、齐抓共管的大开放工作格局。要提升能力本领,加强学习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强化开放思维,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谋划开放、推动开放的行家里手。要强化政策落实,尽快细化实化配套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执行力,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要营造良好环境,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投资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全方位展示安徽对外开放新形象,奋力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李国英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全面抓好开放发展各项部署的落实。要把准目标定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目标期望,充分把握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丰富内涵和根本要求,对标抓好落实。要突出重点任务,着力畅通优化开放通道,着力打造优质开放平台,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进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开放合作,着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更多的海内外投资者在安徽愉快创新、安心创业。要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善作善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谋划推进一批事关开放发展的重大项目,切实以项目为载体集聚开放资源、改善开放条件、推动开放落实,确保我省新一轮开放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早日建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省辖市市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商务、发展改革、招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有关重点企业,有关商()会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市、县(市、区)设分会场,会议一直开到乡镇(街道)

 

    相关信息: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开放发展,皖江示范区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强化长三角成员意识,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深度融合的互利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不断取得新成效。

  扩大开放水平,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东西双向、江海联动开放大格局

  加快对德项目交流合作,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逐步加密运行,广州合肥美国洛杉矶国际货运航线开通;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安徽省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获批设立……今年以来,基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全新定位,合肥市突出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节点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开放优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眼界境界决定发展高度。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开放水平,是示范区各市近年来的共同选择和实践。十二五期间,皖江示范区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依托长三角分工协作机制,开展了产业转移、能源交通等11个专题合作。今年以来,皖江示范区不断深化与沪苏浙合作,继续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交通一体化,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推动信用长三角建设,共同做好长三角基金课题研究组织工作,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安庆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申报进展顺利,安庆至福建马尾港开通直航班轮,安庆港实现江海直达。在南美进口商品直营店已建成运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北美、日本、澳大利亚进口商品直营店项目。

  以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主动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东西双向、江海联动开放大格局,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与各方的经济合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示范区各类口岸建设,推动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高货物集疏运效率。进一步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深化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让更多中小企业受益。

  优化开放环境,注重承接方式创新,推进产业承接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929,总投资达400亿元、省与工信部合作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国家级太赫兹工程中心与芯片制造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在芜湖高新区开工。立足国际视野,在对国内外信息科技、集成电路产业分析与技术研判基础上,芜湖市提前对太赫兹技术应用进行产业规划与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两手抓,马鞍山市今年重点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上发力,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按照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机制,建立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库,入库5大类4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04亿美元。

  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突出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加快重大招商项目建设,加强各类承接平台建设,是示范区坚持开放发展、坚持科学承接的重要经验和遵循。省发改委皖江处处长张小忠说,注重承接方式创新,坚持特色承接、绿色承接、集约承接,突出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承接,全面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引领工程,进一步推进示范区产业承接数量与质量实现同步提升。

  省首家外资汽车金融企业(瑞福德汽车金融)、首家外资冷链物流园(吉宝皖江)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纷纷落户,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正威国际集团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一批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发展……2010年至2015年,示范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23817.5亿元,年均增长2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9.6亿美元,年均增长21.4%。今年1月至8月,示范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4166.8亿元,增长10.8%

  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促进示范区各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积极引进研发、采购、物流、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技术研发人才,持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

  夯实开放基础,完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互联互通综合大通道建设

  今年以来,滁州市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方面,滁淮、宿扬2条在建高速公路项目顺利推进,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85亿元。水运方面,滁州港工程码头主体工程即将完工。铁路方面,合肥至定远至明光至青岛高速铁路项目可研报告初稿已编制完成并上报;蚌埠至明光至滁州至南京城际铁路项目中滁州至南京轻轨项目,正在组织开展可研报告编制。

  完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互联互通综合大通道建设,夯实开放发展的基础。张小忠说。合宁、合武、合福、宁安铁路建成通车,皖江各市进入高铁时代;新桥机场、九华山机场投入使用,建成和在建过江通道10……示范区联动发展逐步深入,互联互通综合大通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示范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042亿元,占全省的68.3%

  根据规划,示范区正加快推进商合杭、合安、安九、庐铜等铁路建设,建设合六城际铁路等皖江城际铁路网近期项目。继续完善皖江高等级公路网,推进扬绩高速、德上高速、岳武高速东延及安庆联络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合安、合宁、合巢芜高速改扩建工程。高标准整治长江干流安徽段航道,提升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等沿江港口功能,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积极推进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建设。

  跳出安徽看安徽,树立雄心壮志,在全国发展中立标杆、找定位,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来衡量、来谋划、来推进。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促进示范区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记者吴量亮)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构建开放大格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指示,安徽日报推出专栏,反映各地各部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自觉行动、具体举措、进展成效。

  既是中部内陆,又是开放前沿。今天的安徽,沿江通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已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格局中,历史性地站在了最前沿。

  优化营商环境,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

  311,正和岛、洪海龙腾、有住网、海尔全屋集成等4家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正式入驻中国(肥东)互联网生态产业园。县里拿出真金白银,完善支持政策,积极为境内外投资者营造一个顺畅高效的投资环境。肥东县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生态产业园自去年3月开业以来,已完成100家招商目标,全年实现线上交易额突破2.4亿元。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是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必行之举。去年以来,我省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率先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不涉及国家规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全省95%以上新设外资企业实行了备案,较大地提升了投资便利化程度。

  据有关部门测算,安徽营商环境竞争指数为7.37,评价等级为良好,企业在安徽能够获得较佳的发展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34,评价等级为良好,企业普遍对于在安徽发展抱有信心;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8.24,评价等级为优秀,在皖企业普遍对于行业发展抱以积极乐观的预期。

  好环境引来大投资。在招大引强的带动下,外来投资加速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转移,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已经显现。据统计,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外资持续增长,拉动全省吸收外资增长2个百分点,占全省吸收外资总额20.8%,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制造业吸收外资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全年新批和增资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外资企业21家、较上年增加5家。目前,已有7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皖投资了121家企业。

  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前不久,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85亿欧元,收购了在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行业领先的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Tristone公司100%股权。自2008年以来,中鼎已在德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法国、斯洛伐克设立了生产基地。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家企业的技术、品牌、盈利水平、客户群体得到了快速提升,有效融入了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

  在全球产业布局加快调整的新形势下,不仅要高水准引进来,更要大规模走出去,才能有效破解我省经济发展的市场、资源、技术瓶颈。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海螺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发挥水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着资金和技术到境外投资建设大型水泥熟料生产线。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丁锋说,经过多年努力,再造一个海外海螺已初显端倪。

  围绕国家开放大战略,我省认真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务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领域合作,目前在海外设立的企业已有700多家。在2016年,皖企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企业27家,同比增长13%。在国际竞争的摔打中,我省一批优秀企业迅速强筋健骨,海螺水泥、中鼎股份、省外经建、安徽建工、奇瑞汽车等逐渐成为一流的国际化企业。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围绕一带一路、中俄两江地区合作等国家战略,积极引导我省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有序向境外转移,推动优势产能和装备、文化产品走出去;支持行业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投资建厂、承揽工程,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的骨干企业。

  推进优进优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出口具有支撑作用。进出口贸易发展如何,反映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外贸实现了温暖开局,前2个月,全省实现进出口额6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呈现回稳态势。其中出口38.6亿美元,同比增长2.9%;进口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8%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形势异常严峻。面对危机,我省着力推进外贸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鼓励传统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完善营销售后服务,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今年前2个月,高新产品出口增速较快,累计出口额8.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1.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21.8亿美元、增长5.9%

  外贸是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重要基础,企业则是外贸稳增长的关键。 《开放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健全省市县三级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我们将鼓励市县与省直外贸重点企业等联合设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进出口企业全覆盖跟踪帮扶责任制,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今年新增外贸备案登记企业超240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1200家。省商务厅有关人士表示。

推进优进优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绘就明确路径:实行更加积极的外贸促进政策,扩大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引进吸收;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动加工贸易向海关特殊监管区集聚;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品牌设计、营销和推广中心,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公共海外仓和产品展示中心。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0801)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安徽 新格局托举内陆开放

 

以前是市场换技术,现在是研、产、销一体化的全价值链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合作。9月6,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大众签署合资合作意向书,公司战略与市场管理部部长张先华感触很深,“一直以来,外方占有知识产权、品牌所有权及绝对话语权,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企业赚取,现在双方共建研发体系,技术共同研发,产权共同拥有,开启了全新的合作范式。

  安徽要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引资、引技、引智并重,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构想,依托芜湖港、铜陵港、马鞍山港、安庆港、池州港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安徽沿江各市正结合区位优势,探索全面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临港而建,区港联动,交通便利,作为全球领先的通讯及消费电子产品的微型元器件提供商,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马鞍山的这些优势,甫一接触便将生产线落户在郑蒲港新区。2012年,依托郑蒲港口,马鞍山郑蒲港新区设立,去年,郑蒲港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几年来,一批新兴企业进驻,提升了开放合作水平,也带动了港城一体、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

  郑蒲港新区宛如安徽开放发展的缩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发挥安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已显现成效:十二五期间,安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19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33172.4亿元,年均增长17.2%

  安徽坚持创新发展,量子通信、智能机器人产业等亮点频频;推进协调发展,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南示范区、皖北和大别山区建设齐头并进;强调绿色发展,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推动共享发展,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1万元的上限。

  开放拓展新空间,落实新发展理念见行动。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上表示:要加快建设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美好安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记者 朱思雄、孙振)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