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英才 共赢发展

访问次数: 1026                        发布时间:2017-04-12

[字体: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也是新时期开放精神的体现。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特别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一定要把这个搞好,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而用之。对标这一要求,做好新时期引才引智工作,尤需以不拘一格之胸怀筑巢引凤、广开进贤之路,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日益成为各国竞争战略的新支点,人才愈发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世界各国争相出台引才新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处于改革攻坚、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能否以更大的气魄招才引智,关乎综合国力的升降,关乎能否在全球竞争中觅得先机。

  对我省而言,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唯有人才领先,才有发展争先;唯有人才崛起,才有发展跨越。当前,要紧密围绕一圈一带三区建设,精准对接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人才,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在做好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同时,还要在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筑牢引得来基础,强化留得住、用得好保障,更好激发人才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安徽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大有所为的热土。(聂扬飞)

  我与中国有不解之缘

  尤金·格里戈良茨,一位加拿大籍科技工作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氢、氘及其混合物高压实验研究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以压力点为标题被选做封面。 2014年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近日又被授予第十四届黄山友谊奖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加拿大籍专家尤金·格里戈良茨(左一)介绍实验室情况。

  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尤金·格里戈良茨出生于前苏联,谈起对中国最初的印象,是上世纪60年代看到印有汉字的中国制造热水瓶和毛巾。直到上大学时,尤金·格里戈良茨从朋友那里看到一本《中俄字典》,让他对中国汉字产生了好奇。犹记得当时我们笑得最多的两个字是。因为它们发音很像俄文中的一个单词。

  尤金·格里戈良茨回忆说,第一次看到中国人还是在大学期间,由于就读的大学离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很近,经常会遇到友好的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再次接触中国是10年之后,当时已经是博士后的他,师从高压界著名科学家毛河光院士。尤金·格里戈良茨说,是先生帮助,自己才走上高压科研的道路。后来,在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他遇到了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亚历山大·冈察洛夫和陈晓嘉,在他们的引荐下,尤金·格里戈良茨来到合肥。

  当时我不知道合肥或者安徽,只知道黄山。我没有想到我会在这里工作,也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努力学习这些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看到过的神秘汉字。2014年来皖以后,尤金·格里戈良茨带领团队获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他利用实验获得了室温和高温条件下氢和氘的晶格振动光谱,证明了新的第五相存在,是氢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对认识基本物理规律和未来能源革命具有深刻影响。我要感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同事,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我解决了层出不穷又不可避免的问题。我真诚的希望我能为这里的科学研究作出贡献。 ”(聂扬飞)

  我喜欢第二故乡

  在合肥学院校园里有一片雪松林,每棵雪松树前都有一块特制铭牌,上面镌刻着栽种人的姓名,包括德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等国际友人。不远处的中国安徽德国中心,白楼红瓦显目矗立,很多德籍教师在这里留下难忘的工作经历。

  其中一位老师是我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洋校长,他就是来自德国施特拉松德市的合肥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施特拉松德应用科学大学校长霍恩教授。据合肥学院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1年起,在霍恩教授的努力下,数百名中德双方师生每年都有为期两周的时间,围绕设计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参观调研、设计实践。

  在霍恩教授的名片上,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是关键词。正是得益于他的牵线搭桥,200911月,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确定共建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目前,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化,合肥学院已与德国的14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派出320多名教师赴德进行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是目前中国对德合作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2015年,霍恩教授作为外国专家代表、中国友谊奖获得者,受邀全程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同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应李克强总理的邀请访华,两国总理来到合肥学院,见证中德两国在高等教育交流中结下的友谊和成果。这些都令霍恩教授兴奋不已。

  对霍恩教授来说,来中国特别是合肥工作生活已是常态,为了方便与中国朋友交流,他常常随身带着《汉语字典》,他告诉记者:很高兴看到两国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喜欢我的第二故乡。 ”(陈婉婉)

  安徽速度令人惊叹

  合肥变化太快了,现在走在街头,与几年前大不一样。4月7,位于合肥市的惠而浦(中国)公司办公室里,巴西籍系统整合经理杨丹尼对记者说。2009年,杨丹尼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安徽合肥,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但2015年再次来到合肥市,目光所及的高耸楼宇、宽阔街道、通达立交桥,令他忍不住惊叹安徽速度

  近两年,杨丹尼在合肥工作生活,对安徽的迅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或许是从小吃惯了巴西烤肉,杨丹尼对中国菜肴中有如此多的植物有些不适应。于是,他隔三岔五约朋友一起去吃西餐,一开始,他还要花时间搜寻西餐厅;慢慢地,西餐厅多了起来,每次离开合肥一段时间后再回来,就会看到又有新的西餐厅开张了,安徽的国际化程度在提高。杨丹尼说,走进合肥市1912街区的任何一家西餐厅,都能看到有中国人在就餐,而且无论是从菜品的选择,还是从就餐时的行为举止,都能感受到越来越有国际范

  不久前的清明节假期,杨丹尼进行了一场徽州文化体验旅行。在黟县宏村,他参观了徽派古建筑、品尝了地道的徽菜、体验了悠闲的中国田园生活。看着古老村落里一个个竖起的马头墙,仿佛能触摸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你一转头,眼前又是现代化的中国。杨丹尼说,这种古老历史与现代化之间的迅速转换常常令许多西方人眩晕,但中国人却能泰然处之。他认为,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使然。旅行期间,给杨丹尼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外国游客较少涉足的景区,也有多种语言标识牌,这在他旅行过的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展现安徽速度的,还有交通。采访即将结束时,杨丹尼特别补充道。风驰电掣的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让快速出行成为现实。在巴西出行,要么坐飞机、要么坐巴士,都不及高铁这般快速、舒适。杨丹尼高兴地表示,随着高铁路网的延伸,他可以在工作之余,去更多安徽城市旅行。

  杨丹尼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在安徽的外国人,他对安徽速度有着比安徽人更深刻的感受,每次离开后再返回安徽,他都能看到显著的变化。(朱胜利)

  新生活从这里开始

  我的新生活从这里开始,现在我已经深深爱上这个国度和这里的人。日前在黄山友谊奖颁奖座谈会现场,来自法国的EPVC工艺专家让·鲁科勒尔深情地说。

  来中国之前,让·鲁科勒尔在法国一家大型化工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指导中国客户工厂开展和培训E-PVC工艺。在他看来,这份工作加强了他与这个东方国度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古老却又与时俱进的独特文化。

  在一次中国内蒙古的旅行中,让·鲁科勒尔遇见了一位中国姑娘。两人因缘生爱,后来成为夫妇,这也促使他决定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恰逢此前的合作单位——中盐安徽红四方公司正大力发展E-PVC技术,让·鲁科勒尔欣然受邀前来。

  让·鲁科勒尔介绍,生产PVC的主要原材料是煤(或石油)和盐类,经过各种不同的工艺与处理后得到一种白色细粉末,这种粉末可以与各种不同助剂混合,然后在高温下成型为不同的硬制品(如玻璃和管道)或软制品(如玩具、人造革和手套)E-PVC指的就是软PVC

  作为工艺专家,他日常首要工作是负责调试公司2014年开工的10万糊树脂装置。他告诉记者,通过与红四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联手,经过数月的辛勤工作,他们的产品不仅生产稳定,而且质量也相当可靠。与此同时,他还注重加强员工培训,在细节上给大家解释PVC的聚合原理以及如何精准操作。

  在中国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中国政府和外国专家局的大力支持。他们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提供支持,帮助我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就是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鲁科勒尔对此十分感激。今年春节,让·鲁科勒尔的孩子刚出生,不便回家过年,省政府和外专局专门为在皖过年的外国专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我仍然感觉到家的温暖。·鲁科勒尔说。

  展望未来,让·鲁科勒尔十分乐观。他说,科技创新离不开卓越的创造力、工作的严谨性和沟通,自己将与红四方继续紧密合作,推动E-PVC技术的发展,在工艺创新上多下功夫,与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工作,分享快乐生活。(聂扬飞)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