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护航五大发展

访问次数: 440                        发布时间:2017-06-28

[字体: ]

政法机关出台意见服务保障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对综治一票否决和重点管理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约谈;各地积极搭建诉调对接、案件速裁、专业解纷等多元化平台化解矛盾纠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提档升级,矛盾纠纷化解和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畅通,平安建设迈入全国先进行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平安根基,为服务改善民生提供了可靠保障。

  创新治理,升级社会服务管理

  ——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创新平安建设考评体系,推进信息化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应用,平安建设连续7年全国先进

  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建立全省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我省近日公布的《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基础性、保障性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努力将安徽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的省份之一。

  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坚持创新驱动和引领,不断推动理念思路创新,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联动融合理念、开放共治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依法治理理念、综合施策理念、大数据理念和制度先行理念,努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努力实现社会善治。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新思路。

  以信息化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升级,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生活在黄山的很多居民,都享受过易黄山带来的便捷。这个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个渠道,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用事业、家政、公益、交通等服务。

  让科技成果尽快惠及百姓生活,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我省各地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潮流,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规范化建设、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社会治理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物联网、视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能。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在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程中,我省不断创新平安建设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健全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更加突出民意导向,真正把评判平安建设成效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推动了平安建设由围绕指标、排名转围绕群众意愿、要求干的转变。

  畅通渠道,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打造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平台,推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人民调解组织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成功率达97.1%

  记者从省司法厅了解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点面结合,相互协调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已经在全省逐步构建起来。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1130个,其中村()调委会17737个,乡镇(街道)调委会1524个,其它调委会1869个。人民调解组织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我省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已经达到97.1%

  在当前的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隐患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就会影响群众安全感。我省积极学习运用枫桥经验,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于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更好地发挥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职能作用。省高级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法院积极搭建了诉调对接、案件速裁、专业解纷、网络调解、信访化解、攻克执行难等平台,最广泛地借助和统筹社会力量,把非诉纠纷解决方式引入进来、对接起来、丰富起来,形成多方参与诉讼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同时,把诉讼服务中心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着力打造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新平台和司法为民的新模式。

  信访是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我省围绕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努力使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提升了信访法治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信访积案多元化解机制,推进领导干部办信接访,着力推动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解决,并建立信访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研判机制,切实做到精准预警、精准防范、精准化解。

  律师以第三方中立身份,立足客观公正的立场判断是非对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仅能把当事人合法合理的诉求解决到位,对不合法不合理的诉求也能解释到位,可以有效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在我省各地已成常态,有效引导更多群众通过法定途径处理信访诉求。

  织密网络,筑牢治安防控体系

  ——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打击违法犯罪效能进一步提升,一村一警制度守护平安乡村,全省各地均建成视频防控中心

  近年来,我省各地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城乡安全保障能力。各地普遍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实现了打防管控一体化。合肥市投资5.88亿元陆续建成了1.8万个视频监控探头,基本形成了全市封闭成环、汇聚成网的立体监控网络。目前,该市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实现了13个部门及各县()视频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打破了视频孤岛

  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平安建设的晴雨表风向标。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我省进一步完善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及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六张防控网的建设,织密公共安全保障网络。目前,全省16个市102个县(市、区)均建成了视频防控中心,切实提高了打防管控效率。

  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案件,强化主动进攻,坚持露头就打。全省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全力守护江淮大地平安。 2014年至2016年,全省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年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5%13.4%13.7%,可防性案件年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19.2%4.3%10.2%,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三年双提升2016年分别达到95.09%92.25%

  我省农村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加强农村地区治安管理成为紧迫的现实课题。为维护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稳定,我省探索实施了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省公安厅治安部门负责人表示,驻村、包村民警以切实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组织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情报信息收集员、警务下沉联络员和便民利民服务员为己任,努力打通平安建设最后一公里。此项制度实施以来,警力以最大限度投放到农村,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通过警民携手加强防控,有效改善了农村治安,赢得群众点赞。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