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经济比作一艘巨轮,那调结构就是转换动力、做强引擎。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暨全省调结构补短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顺利推进;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一系列调结构举措精准发力,新动能加快孕育,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全省经济持续迸发新生机与新活力。
调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主要就体现在内在结构变化上。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1.9%提高到42%。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产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3.2%提高到24.6%。适应消费升级的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改善,展现出发展动力转换的良好态势。当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这是目前经济结构中的“短板”所在,凸显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持续得到调整优化,难能可贵。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我省在“战略”层面的超前谋划、主动作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顺应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趋势,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作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崛起,便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有力见证。增长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夯实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调结构取得新进展,还得益于我省在“战术”上坚持“育新”与“改旧”齐头并进,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一刻不放松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我省正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7%。一大批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改,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凤凰涅槃。只有夕阳思维,没有夕阳产业,技改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调结构的空间和潜力所在。
调结构取得新成效,也得益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准“突破口”。企业是市场主体,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我省企业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特色优势,找准薄弱环节和方向,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定位中寻求突破口。上半年,全省工业新兴产品产量增势显著,集成电路、锂电池同比分别增长2.5倍、2.6倍。新产品迅速增长,新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方兴未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调结构是永恒的经济主题,不会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定力打好“持久战”。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高含金量的经济政策,各地应把握好、利用好政策契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调结构,谋转型,促升级,努力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调结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持之以恒调结构,全省经济必将激发更大活力、释放更大潜力。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