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安徽作为科技大省,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安徽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指出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嘱托,激发了无数江淮儿女的创新热情,江淮大地上掀起一轮轮创新热潮……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上天,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上海段率先开通,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多次创造世界纪录……这些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进展,无不显示着生机勃勃而又令人惊叹的“安徽力量”。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2016年,安徽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5292件,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同比增长36.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2.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一。
依托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安徽,正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制度创新,释放强劲活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扬帆启航,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创新型省份、合芜蚌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多点联动”
“上海第一,合肥第二! ”
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安徽的历史使命,是安徽创新发展刻下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使之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一张巨大的决战图,在创新高地合肥铺开。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已被安徽列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安徽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正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 ”数年间,在不同场合,创新发展的理念,被省委书记李锦斌多次提及、反复强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理念逐渐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合肥、芜湖、蚌埠,一座座科技之城加速崛起;“墨子号”“人造太阳”“世界最薄玻璃”,一项项科技成果世界瞩目。
一个个重大创新战略平台的获批,更是让安徽有了充足的创新“底气”。
2013年11月25日,科技部致函安徽省政府,原则同意《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这标志着安徽继江苏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同意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意合肥、芜湖、蚌埠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要求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为安徽早日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下好创新“先手棋”,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
从创新发展“1+6”政策,到“1+6+2”政策,再到科技创新“新十条”,安徽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等方面,持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从技术和产业,到平台和企业,再到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安徽从四个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 ”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
“科技创新‘新十条’更加突出业绩导向和产业导向。 ”绩效结果的强调和运用,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让安徽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
2012年至2016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2016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475.1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68.6%;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8219.6亿元,增加值4094.9亿元,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77.7%、56%。
2016年,安徽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529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7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3.99倍、3.94倍;技术合同交易额217.74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倍。
原始创新,抢占发展高点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多次创造世界纪录
“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为。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合肥总控中心时,对中科大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2016年12月31日19时,习近平主席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专门提到了“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墨子号”上天,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并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6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封面,显示了一幅让世界惊艳的画面:浩瀚的太空中,“墨子号”向地球发出两道红色光束,宛如两条长腿迈出史诗级步伐。
这惊心动魄的“一迈”,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是我这辈子目前为止做过的最好科学成果。 ”在美丽的中科大校园,潘建伟院士无法掩饰自己的激动。
当天,潘建伟院士在合肥宣布,“墨子号”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创造世界纪录,回答了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的“百年之问”。
8月10日,潘建伟团队再次宣布,“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这次成果发表在另一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中国量子通信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5年前,英国《自然》这样评价。
不仅仅是量子通信世界领跑,在量子计算机领域,潘建伟团队同样让世界“刮目”。
5月3日,潘建伟院士在上海宣布,由中科大主导研制的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实验测试表明,该量子计算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比人类历史上首台电子管计算机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100倍,创造世界纪录。
2016年底,美国《科学美国人》在评选的当年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中,中国量子卫星入选。《华尔街日报》针对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出了题为《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的专题文章,将“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量子科技只是我省重视原始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的一个缩影。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合肥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安徽的另一创新高地。目前,安徽共拥有3个大科学装置,科学岛上就占据了2个。
2016年11月13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磁体实验大厅一片欢呼,我国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调试获得成功,实现了任务目标——40万高斯稳态磁场。
这是磁场强度世界第二高的稳态强磁场装置! “下一步将冲击45万高斯稳态磁场的世界纪录。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说。
今年7月3日夜晚,被誉为“人造太阳”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再传捷报: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标志着EAST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表明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继续占据世界前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量子科技、热核聚变、铁基超导、智能语音、高端装备、超薄玻璃基板等领域,均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有6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45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奖。其中,3项成果夺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最高奖。
2014年1月10日,中科大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项目,问鼎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打破一等奖连续9年空缺现状。
2015年1月9日,合肥通用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省时隔6年后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年1月8日,中科大独立完成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我省单位作为唯一完成单位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过去两年,中科大成功完成的“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2015年度全球物理学界十大“年度突破”榜首。“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位列全国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千里大漠,三军列阵;沙场点兵,鼓角争鸣。
7月30日,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隆重举行,中国电科38所自主研制的空警500预警机雷达等三型装备惊艳“亮剑”阅兵式。
预警机被誉为现代战争的“空中帅府”,是我国守护和平的重要武器装备。 “空警500以国产运-9作为载机,核心技术、核心器件和体系架构均已实现国产化,是当前我军骨干预警指挥装备,其研制成功实现中国预警机从有到优,且引领世界最高预警机研制水平的巨大跨越。 ”38所空警500预警雷达主任设计师钟辉说。
基础科学不断突破,令人目不暇接;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让世人为之惊叹。
在深邃高远的科技星空,安徽因原始创新而显得分外耀眼。
平台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的聚集平台,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之路
合肥市大蜀山西麓,有一座以“X”为造型的楼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象征“探索未知”的建筑,就是中科大先研院所在地。
中科院、安徽省、中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彰显了中科大先研院与众不同的华丽“出身”,它是我国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
中科大先研院从2012年7月启动建设,到如今正好5年有余。这一合肥乃至安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恰恰是十八大以来安徽探索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
“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孵化器,也不是产业园,而是介于企业、大学和产业园之间的混合体”……中科大先研院刚一出生,被就称作“四不像”单位。
5年来,这一“四不像”单位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将电子技术、未来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总控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
5年来,这一“四不像”单位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先后与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47家,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240项,合同金额1.3亿元。
5年来,这一“四不像”单位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90人,其中省百人计划以上高端创新人才37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演变成创新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成为现实力量和第一生产力。
5年来,中科大先研院突破传统大学科研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的聚集平台,通过搭建桥梁,直接对接成果、人才、项目、基地、企业,打破原有主体之间的隔阂,带动资源融合,实现优势叠加,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之路。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大先研院挂牌运行不久,中科大化学系教授徐铜文就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膜技术与膜材料研发中心。
“现在技术转化没少做,论文也没少写。”徐铜文表示,通过先研院与企业成立研发平台后,论文成果不仅得到了实际应用,反过来也促进了新的科研成果产生。
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中科大先研院“新型农业光伏系统”项目获得金奖。
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中科大先研院“一种可穿戴式热点发电安全指示系统”项目斩获金奖。
累计孵化企业19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申请专利138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开发新产品234项,实现销售收入4.42亿元……
5年来,中科大先研院已发展成为安徽最大化释放创新联合体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涌现了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等一批在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应用技术。
“把更多力量投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大通道’。 ”省委书记李锦斌说,要优化政府服务助推成果转化,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促进成果转化,发挥市场力量撬动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成果转化投入,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推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努力让“钱变纸”成为“纸变钱”。
不仅仅是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等一个个协同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淮大地上涌现。
目前,安徽建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38家。其中,合工大智能院引进创新团队近50个,孵化企业47家;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引进创新团队29个,孵化企业48家。
2月13日,铜陵狮子山国家高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安徽国家级高新区增至5个。随着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高新区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马化腾、马云抢先布局,全国顶尖企业、产业、人才在这里汇聚,“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GDP近2000亿元……合肥高新区,在安徽国家级高新区中颇具代表性。在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一次评价中,合肥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六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位。蚌埠、芜湖、马鞍山国家高新区,排名也纷纷争先进位。
5月13日,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正式揭牌。这是我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
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59家。
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平台全面展开,凭借创新平台的持续“发力”,安徽向着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新型省份迈进!
产业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全链条式竞争优势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先研院时指出。
6月1日,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德国柏林签订合资合同,标志着安徽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正式启航。
明年,江淮大众将推出首辆电动汽车,届时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将驶向海内外。到2020年,安徽将实现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块液晶屏出自京东方;每10部平板电脑,就有3块屏为京东方生产。
6月26日,全球第一条10.5代TFT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TFT生产线、全球最大的高科技电子厂房项目——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全面启动工艺设备搬入。
合肥京东方10.5代线于2015年12月启动建设,总投资458亿元。项目主要生产65英寸以上8K超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预计2018年第一季度量产。
走科技创新之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安徽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缺屏少芯”曾经是制约安徽乃至全国家电等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合肥京东方的发展壮大改变了这一切。这条10.5代生产线整体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及采用的核心工艺技术达到业界最高水平,其建设投产将开启全球显示领域新的里程碑,引领大尺寸超高清显示新时代,届时京东方将在液晶显示领域跃居全球第一。
短短几年间,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合肥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3条高世代线的城市。
如今,一个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驱动,中游面板,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新型显示产业链,已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崛起。
京东方、康宁、三利谱、法液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这里汇聚,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上半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珠城蚌埠,素有“玻璃之城”的美誉。如今,其硅基新材料产业势头强劲,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0.4毫米、0.2毫米、0.15毫米…… “最薄的那块玻璃,跟一张A4纸差不多厚,薄得都快看不见了! ”在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展厅内,参观者无不惊叹。
目前,这一世界最薄的触控玻璃已经实现量产。瞄准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制品3条完整产业链,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上半年实现产值244.8亿元。
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家电、现代中药……凭借创新含量的不断增加,安徽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全链条式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2016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3.2%,提高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增幅连续4年增长,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59.7%增长到65%;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23.3%。
“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是安徽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之举。
“突出抓好‘三重一创’和一批重大牵动性项目建设。 ”省委书记李锦斌多次强调。
为支持“三重一创”建设,安徽设立30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对新认定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一次性奖励500万元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大手笔,大气魄,大突破。
世界最大的癌症靶点细胞库、国内首个肿瘤精准用药临床示范基地、安徽唯一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检测平台……
作为安徽精准医疗重大工程牵头单位,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血液癌症和实体瘤精准用药检测领域获重大突破,已涵盖白血病、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等十几个癌种。
世界最薄的双目智能眼镜、全球先进的5G通信核心部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机器人精密减速器……
随着“三重一创”深入推进,安徽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蓄积新动能、厚植新优势,为经济持续增长打造新引擎、创造新供给!
机制创新,集聚“第一资源”
——安徽良好的创新环境如同一个“强磁场”,吸引了无数科技工作者落户生根。目前,安徽拥有“两院”院士31人,柔性引进院士169人,引进“千人计划”人才250人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先研院时如是说。
当今世界,群雄逐鹿,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对此,安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工程。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十八大以来,安徽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顽疾,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天下英才纷至沓来。
“科学岛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木香,它似乎无处不在……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科学岛独特的味道。 ”
在一篇《心之所向,身之所在》的文章中,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副主任王俊峰如此写道。
坐落于合肥市西郊蜀山湖畔的科学岛,拥有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等世界一流的科学装置,这里正是8位哈佛大学博士后留学归国后的第一选择。
“我们8个人中,没有一个是安徽人,却都选择了安徽、选择了合肥。”他们坦言,这是一个有人情味、适合做科研的地方。
到底是什么样的“强磁场”吸引着他们?
“合肥丰厚的科教资源、科学岛优美的环境、院里领导的热情和干事决心以及对人才的重视,让我们对合肥‘一见钟情’。 ”最先回国的王俊峰,一语道破天机。
强磁场极端条件,是科学探索的“国之重器”。
如今,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水冷磁体创三项世界纪录,混合磁体已产生40T的世界第二高稳态强磁场。依托强磁场装置,哈佛8位博士后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成果。
对于强磁场中心而言,哈佛8位博士后是研究的中流砥柱,但对于归国大潮来说,他们只是沧海一粟。
在世界量子通信领域,中科大潘建伟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梦之队”。
潘建伟,41岁当选中科院院士,45岁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中国仅3位科学家获得欧洲菲涅尔奖,这3位就是潘建伟院士和弟子陈宇翱、陆朝阳。
“希望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80后的青年科学家陆朝阳,手机里至今保存着老师潘建伟发来的一条短信。
奥地利、英国、德国、瑞士、美国……近年来,在老师潘建伟的召唤下,陈宇翱、陆朝阳、张强、赵博等一批青年科学家陆续回到中科大。
“这里有我们的团队,这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这里能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陆朝阳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到安徽落户生根。
目前,安徽拥有“两院”院士31人,柔性引进院士169人,引进“千人计划”人才250人、“万人计划”人才61人,省市累计引进200多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创新一项业务、带动一个团队、形成一个产业。
以招才引领发展,成效立竿见影。
“今年前7月,我们完成销售10.2亿元,预计全年能实现销售额30亿元。 ”中科电力装备集团董事长王小飞说,仅今年上半年,公司就申请专利60项。
2014年,蚌埠市引入以王小飞为首的“智能电网综合节能自动化设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在蚌埠建立中科电力装备公司,当地政府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资金,2015年该团队又获得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资金1000万元的支持。因为看好安徽的创新环境,这家公司随后把位于江苏的研发中心和集团总部搬迁到了蚌埠市。
在以生态著称的池州,半导体芯片产业令人瞩目。
2013年,汪良恩团队携带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级半导体芯片”成果,在池州创办安徽安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当时有技术、有人才,但资金压力很大,2014年成为安徽省扶持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汪良恩说,有了资金,成果迅速产业化,如今公司正申请在创业板上市。
在安芯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安美、超元、钜芯、华钛等一批从事半导体芯片及元器件制造的企业纷纷落户池州,半导体产业集聚基地正在池州崛起。
上半年,省科技部门遴选了67个来皖创业的科技团队,给予资金投入、股权奖励扶持,投入资金4.57亿元,带动项目投资30亿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安徽将把继续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砥砺前行、永不停息,依托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继续演绎令世人惊叹的奇迹!(记者 桂运安)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