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告 看安徽】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访问次数: 640                        发布时间:2017-10-26

[字体: ]

习近平: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于如何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十九大报告提供了精准的路径指引。

  推动高质量的就业,既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做好相关服务,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的同时,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劳动者流动更顺畅。

  推动高质量的就业,更有赖于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升。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更加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我省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拓宽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挖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潜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迈进。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

  【报告摘要】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安徽实践

  对劳动者来说,只有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明了方向。 ”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晓燕说,今年5月,我省出台《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通过面向城乡劳动者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促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岗位使用一体联动、无缝对接,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招商引资的“软实力”。在技工队伍建设中坚持高端引领,转型发展,不断推动制造业人才培养层次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培养领域由传统制造向新兴制造、智能制造转移,培养链条由生产制造向技术研发、创意设计、后续服务等“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力争从“民工大省”转为“技工大省”,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技能红利”。

  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在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同时,我省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培育多元化创业主体,扩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加大融资支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程服务,累计建成671个专业化创业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1.2亿元,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基层连线

  杜胤锋是安徽应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工,2005年刚进公司时,他只是一名3级工,2016年,他担任了车间的班组长。

  杜胤锋告诉记者,进入公司之后,他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顺利晋升到车间管理层,打开了职业上升空间。

  “职业技能培训让我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畅,个人收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合肥腾飞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吕炎的创业之路已经和起初的磕磕碰碰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在合肥黄金广场拥有一家个体经营部和一家科技有限公司。

  吕炎说,在创业初期,他做的是电脑零售,后来恰逢行业不景气,生意低迷,他便参加了技术学校的职业培训。之后抓住机会赶紧转型,开拓了网络工程业务,给一些政府单位做安防、监控、门禁、无线覆盖等,目前这块业务已占公司业务的七八成,年经营收入也一路攀升到了400万元左右。

  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报告摘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安徽实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当前,我们要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坚持将共享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就业创业的压舱石,让群众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省人社厅就业处处长吕泉说,近年来,我省积极完善政策、创新举措,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稳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促进就业持续发力,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2012年底至2016年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2.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6.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3.8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500万人。

  今后,我省将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根本遵循,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等民生领域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基层连线

  肥西小伙张志辉是一名数控车床操作工,前几年在常州一家机械厂工作。去年春节过后,他回到合肥重新求职。

  “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不比在外地打工低,而且还能照顾到家,享受到家庭亲情。 ”张志辉说,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多渠道创业就业,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人像他一样,实现返乡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

  “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与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差距在缩小。 ”张志辉说,“就拿数控车床操作工的收入来说,常州、合肥两地基本差不多。合肥这边开出的月薪基本在4000元左右。我的两个姐姐都在合肥工作,大家在一个城市,互相有个照应,生活得更惬意。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促进就业的政策出台,我们的日子会更好。 ”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

  【报告摘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安徽实践

  “共享发展成果,增加居民收入是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为民生保障指明了方向,老百姓的‘钱袋子’将越来越鼓。”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一方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势在必行,要鼓励城市及中小城镇居民创业,加大创业支持力度,优化创业环境。同时,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经营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员工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步伐更稳健,居民收入“节节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8606元增长至2016年的29156元。我省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由20122510元增加到20163809.3元,增长51.8%,年均增长10%

  “一般来说,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部分构成,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不小,地位举足轻重。 ”省发改委就业和社会保障处处长焦山斌说,第三产业是经营收入的主体。为了促进经营性收入增长,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大力推动发展第三产业,实施辅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创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更多的创业服务“绿色通道”被开辟出来,我省还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规划,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服务,推动城镇居民大力发展三产经营。

  基层连线

  宣城市澄江街道办事处花园村在全省率先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全村1150多名村民变股东。村民刘刚说:“这些年,我们村民变股东,村集体发展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实惠,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

  “十九大报告提出,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开富说,目前,该村正在巩固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初步成果,力争在2018年底进行第一次分红,让改革红利惠及所有村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持续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裕。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