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民革、经济、农业界和港澳地区委员联组会议上,省政协委员们围绕“弘扬大包干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言献策。(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在这次讨论会上,委员们畅所欲言,为我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许多好点子、好建议、好思路。比如:王安义委员提出,要着力构建党政同抓、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倾听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钱力委员认为,应有效增进农民农户的存量信用,通过信用信贷方式,让信誉、信用变为资产;傅松玲委员建议,保护和培育特色品牌,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农产品品质。委员们的发言言辞中肯,思路清晰,符合我省实际,对我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笔者觉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打好文化牌。
我们常常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虽然不想经济指标或硬件设施那么硬朗,但是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并且能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上下同心,更重要的是应该打好文化牌。
要保护好乡村文化。乡村文化起源于农耕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乡村文化里真挚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风俗习惯和的朴素的价值观念,不仅催生了乡村文明,也推动了乡村发展。虽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应该保护好镌刻乡村文化深深印记的历史遗存,这是乡村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文化支撑。
要弘扬好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它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自己相对独立的个性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安全阀”和“助推器”作用,推动当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解决。
总而言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更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因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乡村,才能成为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美好乡村。因此,只有打好文化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有根基、不走样、接地气。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