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要落实为企业的获得感

访问次数: 140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1-31

[字体: ]

  2018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表示,“这几年我到一些地方考察,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许多地方负责人不再急于‘要项目’,而是更多希望中央‘给政策’,帮助他们破除制度障碍,优化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近三年前因给总理写了题为《做企业这么多年太憋屈了》的公开信,而被请进中南海的企业家吴海,在今年1月在网上发文《又写了一封信》,就当前的营商环境发表言论,他认为“简政放权”在一些地方还未得到有效落实,企业经营环境难的现状依旧存在,甚至直言“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不理解中央意图”。

  吴海又一次把改善营商环境的“带刺”的问题,摆在公共舆论平台上。优化营商环境,该如何取得进一步突破呢?怎么让大刀阔斧的简政放权改革,落实为企业家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不妨把吴海这封公开信当成对于改善营商环境的“买家秀”。“买家秀”代表了买家立场和视角,可能有偏颇之处、不够有大局观,却也能真实反映企业遭遇的营商环境的具体侧面。为什么近三年前吴海已经反映的一些问题,在得到总理批示、被舆论高度重视之后在一些地方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首先,改善营商环境应该有产品经理意识,应该注重“用户体验”,不能只盯着政府内部的评比、考核,还得看看改革之后,程序能不能走通、企业有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吴海还提到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政策的明晰,别到时候我还需要盖几个章,但是章却盖不出来怎么办?这才是实质性的问题,多跑几步路没关系,只要事情能办成。”事实上,之前个别部门的简政放权存在闭门造车的问题,没认真研究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没认真倾听企业真的需要什么,表面上撤销了多少审批、回收了多少公章,搞得热热闹闹,上了新闻,成了政绩,但是还得问问:如此简政,是不是抓住了企业的真实痛点?

  改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简政放权是一体两面的话题,不应人为分割。饭店的“菜单”改了、服务流程变了,最终还要看顾客的评价。改善营商环境,说到底,还要看企业满不满意、创业方不方便,审批、备案流程有没有新bug(漏洞)。

  最近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时,就强调了政府的“店小二”精神。“店小二”精神意味着政府要用心倾听、感受企业需求,查找办事流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对企业需要有正向回馈,加大审批服务改革力度和精准度。所以,改善营商环境,还得从政府内部考核导向转变为“用户评价导向”。

  其次,改善营商环境,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的权限调整、具体文件的执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间协调机制,以避免改革中出现“单兵突进”的尴尬,保证改革过程的流畅性。

  比如,在之前的简政放权改革中,工商部门已经明确表示不再需要的文件、证明,其他部门可能还是坚持按“老黄历”办事,依然要求出具——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其实,对于部门之间的规章、文件的冲突、执法标准的不一致,一线执法人员本身很无奈,也缺乏动力去改变。那么就需要更高级别的、跨部门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放管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bug,对于企业的“用户体验”要及时跟进,特别是要及时清理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做到“神仙不打架”,即使“神仙打架”也要有解决渠道。

  简政放权改革注定不可一蹴而就,改善营商环境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密切互动、良性反馈。作为企业家,吴海再次发表公开信,吐槽了三年来改善营商环境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感受,话有些刺耳和偏颇。但是职能部门还是应该重视这样的“买家秀”,从中看一看前期改革的进展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改善营商环境最终还是得落实为企业的获得感,政府得注重“用户体验”,不能闭门造车。(沈彬)

 

    信息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