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明办副主任杨明世: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访问次数: 528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3-07

[字体: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遵循。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此,必须做到“四个聚焦”:

  聚焦核心价值,建好城市精神“等高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是主阵地、担当者。把牢“总开关”。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引领全体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牢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汇聚磅礴力量建设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目标。安装“导航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实践的昂扬旋律,奏响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壮丽凯歌。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让每一位市民前有航向、进有方向,不偏航道、坚守正道,成为良知正义的守望者、主流价值的促进派、城市精神的守护神。澡雪“精气神”。城市有榜样就有高度,群众有榜样就有力量,社会有榜样就有方向。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成为城市文明大厦的精神脊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的“最美”系列,垒起城市文明大厦的一砖一石。

  聚焦文化根脉,建好城市自信“同心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文化的城市有自信,有自信的城市有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增强城市认同、价值认同,是城市自信的向心力。城市深处有记忆,记忆的脉络就是文化的脉络。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生机活力、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养,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建设好、守护好共有精神家园。城市建筑文化展示城市特点、文脉特色,是城市自信的感染力。徽州民居的粉墙黛瓦,江南园林的曲水流觞,积淀着深厚浓郁的“乡愁”,传承着历史的基因,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不能与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背道而驰,有地域文化的建筑才有灵性,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才有灵魂。城市公共文化打造城市品格、生活品位,是城市自信的凝聚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挖掘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内涵,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完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现在许多城市建设漂流书屋、街头书角、书香小亭,倡导全民阅读、终生学习,打造书香城市,都是升华城市气质、丰沛城市文明的有效手段。

  聚焦文明行为,建好城市风尚“晴雨表”。市民文明的尺度,厚积城市文明的高度。当好“代言人”,每个市民都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良好行为习惯重在养成,城市文明程度重在维护。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网络文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斑马线前礼让,在老人跌倒时搀扶,在餐后打包,举手投足无一不关乎文明。竖起“信用镜”,每个市民都是城市诚信的行者。“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诚实守信倒下,城市文明就会倒下。持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就是要倡导诚信、弘扬诚信;建立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就是要引导诚信、遵从诚信、坚守诚信。唱响“正气歌”,每个市民都是城市形象的护卫。志愿服务学雷锋,守望相助正能量。当有人乱穿马路时你去劝导,当小偷盗窃时你去制止,当道路破损时你去修整,当共享单车倒地时你去扶正,当有人受伤时你去施救……城市因一腔正气而壮美,城市因人人守护而秀美。

  聚焦家风家教,建好城市家庭“小气候”。家庭是小城市,城市是大家庭。从中国梦追逐家庭梦。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家庭和睦则城市安定,家庭幸福则城市祥和,家庭文明则城市文明。今天,幸福家庭梦与伟大中国梦相伴相随,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让第一个夯实第一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重言传、重身教,授知识、育品德,父母的第一位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人生的历程中始终迈正步、走正道。以好家风促好风气。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一家之风好,左邻右舍好,社风民风好。古往今来,有无数好家风好家训,教人贤淑明礼、内省慎独、清正清廉、爱国守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后辈修身做人的箴言铭鉴,正是我们砥砺品行的“磨刀石”。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文明城市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文明城市创建奉献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