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向村民们问好。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贫困村成了“幸福里”——大湾村巨变
最美人间四月天,巍巍青山春意暖。 4月11日,记者来到大别山腹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只见安置点内一幢幢崭新的两层小楼十分洋气,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茶园内传来欢声笑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湾村两年来,这里大变样,村庄美了,大伙钱包鼓了、腰杆硬了。去年底,我这个老贫困户还脱了贫。 ”67岁的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前年,总书记就在我家的樱桃树下,与村里的贫困户们亲切交谈。当时,我们还摘了树上的樱桃招待总书记。 ”回忆起总书记来大湾村时的情景,陈泽申老人依然十分激动。 4月11日,记者见到陈泽申时,他正在村里的茶产业扶贫车间炒茶。“去年,我们家收入3.3万元。现在,我又在茶车间上班,每个月2500元,今年保底算能挣4万多元。 ”陈泽申告诉记者。
去年底顺利脱贫,并拿到种植养殖最高补贴3000元,是陈泽申最骄傲的事。“县里产业奖补政策明确规定,贫困户家庭产业发展收入达到3000元,奖补1000元;达到7000元及以上的,最高奖补资金不得超过3000元。 ”陈泽申说,他们家去年仅养20头羊,就赚了1.2万元,“党的政策好啊,养羊不仅自己能赚钱,政府还有补贴,大伙积极性都很高! ”
两年前,总书记来大湾村的时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屋里住满了人,如今村民们几乎全部搬到了崭新的安置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已经不是梦。这两年,我家还添置了冰箱、彩电。”村民汪能梅说,以前住在老屋的时候,白天屋里都是漆黑的,现在亮堂多了。记者在小楼参观时,发现这里的厨房、卫生间跟城里没啥区别,楼上还安装了一台新空调。
“我们家去年也脱了贫,再也不拖后腿了。 ”汪能梅笑着说,前年总书记来她家时,还问愿不愿意搬迁到山下去,如今搬下来后,交通出行方便多了。当天,她的爱人陈泽平因为在工地上忙,记者未能见到。 “他在工地上忙,一天能挣一两百块。今年,我们家还种了中草药,加上土地流转费、独保费、库区移民补贴等,日子只会越来越红火。 ”汪能梅表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6年,脱贫18户63人,2017年,脱贫31户105人……未来两年,大湾村剩下的123户246人也都将逐步脱贫。站在大湾村的一座凉亭旁,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介绍,前年总书记在大湾村一共看望了3户贫困户,如今2户已顺利脱贫,另外1户由于新生大病暂未脱贫,他们将会继续做好精准扶贫,最终让所有贫困户按时脱贫。
清晨,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将山羊赶往山坡草场。去年,陈泽申通过销售山羊一项就收入12000多元。本报记者 吴文兵 摄
产业进村,脱贫更要致富
青山巍峨,云蒸霞蔚。一阵春雨过后,大湾村显得格外秀美。在一片浓浓的绿色之中,一块块光伏板映入眼帘,光伏板下则种植着大棚灵芝。 “这是我们村的集成式光伏扶贫发电站。 ”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名香介绍,总书记来的时候,这个集成式光伏电站还没启用,如今已为贫困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 收益。
光伏扶贫,是大湾村的一大特色。这座273.6千瓦的集中式村级光伏电站,于2016年8月并网发电,现累计发电量已超过36.5万千瓦时。目前,大湾村已实施光伏电站“全覆盖”工程,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入股5000元,每年享受3000元的分红收入,可连续享受4年。光伏板下种植大棚灵芝,既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带动了贫困户劳务增收。
金寨是六安瓜片的重要产区。在大湾村茶产业扶贫车间,随着“沙沙”的炒茶声,一股六安瓜片特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 “这里海拔高,过去出茶相对较迟,加上村民炒茶技术不太好,价格一直卖不上去。 ”金寨县农委请来的“大师傅”王永发说,现在通过技术指导,村民们炒茶技术好了,茶叶条形更好看了,泡出来的汤更清了,价格也能卖更高了。
大湾村茶产业扶贫车间,是金寨首个茶叶产业脱贫发展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新建6000平方米集茶叶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厂,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大湾村400余户茶农增收。“在茶厂打工的都是当地村民,其中一半是贫困户。 ”入驻的安徽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苏亮说,公司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茶、做茶,迄今已经带动168人脱贫。 “与两年前相比,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周末或节假日,路边的车像条长龙。 ”大湾村致富带头人汪於常说,他家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每年至少可赚10多万元,像他家这样的农家乐村里已有10多个。作为大湾村“能人”,他还养了500多头羊,价值60余万元。 “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不仅仅要自己好好干,更要带动村里更多人脱贫致富。 ”汪於常表示。
生活好了,幸福指数飙升
“这个新安置点前年7月动工,当年12月底开始入住,现有29户村民,其中贫困户9户,此外还有3套给五保户,总共建了32套房子。 ”何家枝指着一排排错落有致、具有皖西特色的两层新楼说,这两年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多亏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宅基地改革等政策,贫困户不用自掏腰包,从原来的危房搬进了新居。
“四季青松如意家,山高水长吉祥福。 ”村民汪能保新居一楼客厅正中挂着一副红彤彤的楹联。 “托了总书记的福,去年搬进了这么好的房子。 ”老人热情地领着记者沿楼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两间整洁明亮的卧室。 “左手边这间是我和老伴的卧房,右边这间快装修好了,我打算用来做民宿,招待游客。 ”
在村头凉亭里,几位村民在悠闲地唠嗑。 “这两年变化真大,原来这里是脏乱差的荒山,经过改水改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等,原来淤泥堵塞的河道变清了,乱糟糟的地下管线隐患排除了,垃圾围村的乱象不见了,新房也盖起来了,环境卫生大整治,村容村貌换新颜。 ”王名香说。干冲村民组地处大湾村地势最高的干冲山上,过去百余名村民要走十多里山路才能到村部,日常吃水全靠肩挑手提,电压太低过年时连春晚都看不了。 “如今不光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电压也稳定了。过去两年来我们修路建桥,水泥路已经四通八达。 ”何家枝说。
作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大湾村这两年拆除改造重建桥边街道及新湾、老湾危旧房屋39户49间;新修拓宽村组道路10公里,新修大堰3道、水渠6条、河堤220米。在基湾、杜榜、姚湾等10个居民组铺设自来水管网4800余米,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0%以上。改造大湾村中心、俞湾、高山、上湾、菜湾等7个居民组农村供电线路,切实解决了群众用电不方便的问题。 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孙子在合肥念大学,希望他能早点回来建设家乡。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扶持,日子越过越有信心! ”去年已经主动申请脱贫的陈泽申说。
【记者手记】 激发贫困户的精气神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金寨县是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安徽省深度贫困县,一直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两年来,这里的干部群众面对深度贫困,不畏艰难,为美好生活努力拼搏奋斗的精气神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完善主动脱贫激励机制,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根本性转变,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营造“率先脱贫光荣、勤劳致富光彩”的浓厚氛围。和整洁宽敞的新居比起来,村民脸上焕然一新的精气神儿以及当地脱贫致富的干劲儿,更能打动人。 贫困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等生活环境有关,更与思想上有惰性、精气神儿不足有关。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给予贫困群众的关怀和行动,传递给群众深情的记挂,给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鼓足了劲儿,激起了他们“好好干”的志气。贫困户一旦树立了克服困难走出贫困的信心,改变了精神面貌,就一定能尽快挖掉穷根,一年更比一年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试验田”里育“新苗”——小岗村见闻
小岗,这个让中国农民引以为豪的村庄,正蓄势待发,实现新一轮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亲临小岗村视察,充分肯定了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并向全国发出“三个坚定不移”的指示。
两年来,小岗人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突出改革创新,推动全面发展,推行“三变”试点盘活集体资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改革创新形象美、产业优化发展美、群众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幸福新小岗,争做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领头羊”。
提升农业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降雨量:200mm;大气压力:1034.6hPa……”4月13日,春雨潇潇,记者在凤阳县小岗村高标准麦田看到一块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当天的气象数据。 “这是我们去年6月建成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区,给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作示范。”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技术推广研究员张从宇说。
去年7月31日,安徽科技学院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挂牌,并选定4300亩高标准农田内80亩农田作为科技示范基地,双方合作建设小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着力把小岗村打造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小岗是中国农业改革发源地,然而,也与全国所有地区的农村一样,遇到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发展瓶颈。
“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引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支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这是一片虾稻混养的试验田,预计每亩综合效益超过1万元,比光种水稻效益高得多。”张从宇4月12日刚把小龙虾苗投放到试验田里。 “大概6月上旬就能卖虾,之后栽水稻,小龙虾自然繁殖,不需要再投放虾苗。虾能吃虫吃草,水稻不用施肥打农药。这种有机水稻的价格是普通水稻的五六倍。”他说。
驱车驶入改革大道以东、石马南路以南,是正在施工建设的安徽农垦小岗生态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这是小岗村三年大提升重点工程之一,项目以科技服务、农旅结合为核心理念,配套建设综合服务区、农机展示区、烘干仓储服务区、科技农业产学研生产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育秧工厂区,实现‘一园六区’的功能设置。”省农服公司副总褚德军说,项目建成后能极大提高地区农业服务和经营水平。
“2016年9月,我们与安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合作协议。”李锦柱说,省农垦集团通过改善小岗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示范推广农垦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提升小岗村农业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把小岗村打造成为省内领先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区。
全力种好改革“试验田”,推进“三变”改革试点盘活资产
改革要常讲常新。“两年来,小岗村党委贯彻落实农村改革座谈会提出的‘三个坚定不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指示,我们围绕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农村金融、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了15项改革试点。 ”小岗村负责人说。
昔日分田到户的先行者,今朝成为土地流转带头人。以土地的“合”为基础,目前小岗村共流转土地8885.6亩,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积的61.2%。
75岁的严金昌是当年“大包干”摁红手印的18位带头人之一,他侃侃而谈:“现在搞土地流转,将土地每年800元一亩从农民手里流转出来集中起来,农民收入不减少,又能解放劳动力。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流转,小岗村土地‘由分到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民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为了全力种好改革“试验田”,小岗村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等“三办合一”。 2015年7月8日,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目前,已全面完成小岗村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证书875本,发证率达100%,村民全部领到了“红证书”。
“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的心一直被拴在土地上。小岗人家家户户都在寻求致富门路。如今确权颁证,广大农民可以甩开膀子去搞土地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了。 ”
在占地2300亩的金小岗产业园,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组培中心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林科研资源,旁边是1万平方米标准化物联网智能温室连栋大棚。
“我们抵押贷款配套,把‘红证书’变成‘活资产’。 ”李锦柱说,金小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集中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获贷1500万元发展资金;以凤阳农村商业银行为贷款发放主体,目前已发放“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关友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先合作社负责人周党之等22户抵押贷款134.8万元。 小岗村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和“三变”改革试点,在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基础上,着力推进“资金变股金”。今年2月9日,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首届分红仪式举行,小岗村股东每人获得分红350元,从“人人持股”实现“人人分红”。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激发农村活力增添新动能
“小岗农民”原生态大米、“小岗农民”黑花生、“小岗农民”蓝莓果干……在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小岗村的各种土特产应有尽有,通过该公司打造的“乡愁”电商平台,这些土特产可以“飞”到全国各地。“小岗村高标准农田好大米30斤季度套餐,已经卖到234元。 ”该公司电商助理姚天说,“互联网+大包干”可以让每亩土地收入翻一番。
“‘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必须赶得上形势!”李锦柱说,小岗正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互联网+大包干”乡愁平台以小岗为核心,同时在全国启动平台运营和推广落地服务,农产品上行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总共完成平台交易额达5亿元,小岗公司经营到账收入为1.03亿元,预计项目收入利润可达1000万元。
40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在破草房里摁下红手印,掀起了“大包干”的序幕。当年的破草房,现在已成了“当年农家”景点。记者在门口看到,不到半小时,这里已迎来3批游客。 “这里先后诞生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两年前总书记视察小岗后,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游客越来越多。”安徽飞马国际旅行社导游王燕说,当天,他们旅行社就带了450多人来小岗参观。
游客带旺了农家乐。小岗村著名的“金昌食府”,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开的农家乐。中午时分,这里坐满了整整16桌。严金昌一边忙着张罗客人,一边给游客讲述小岗村的故事。 “总书记来了后,人气更旺了,生意更好了,现在每年轻轻松松能挣10多万元。 ”严金昌告诉记者,目前小 岗村像 他家这样的农家乐已有10家,生意都不错。 “我们正在创建5A景区,立足红色旅游、突出田园风光。 ”李锦柱坦言,小岗村这两年电商、旅游、培训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小岗村游客量达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600万元;小岗干部学院培训各级干部4800人次,小岗创发公司、小岗村培训中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2.1万人次。 “今年10月,小岗干部学院二期项目将投入使用,容量是现在的10倍。 ”
【记者手记】 改革永不止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最初被世人熟知,是因为40年前的那18个鲜红手印。 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实施了农业“大包干”,一举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如今的小岗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可见。
改革永不止步,就要把改革进行到底。围绕产权制度改革,让“红证书”变成“活资产”,所有权证参与经营主体入股分红;围绕经营制度改革,发展规模经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围绕工作保障改革,试点新型政银担业务……两年来,小岗村的改革之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前,小岗村因为敢为人先、勇于改革,而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40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两年来,小岗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开展了15项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未来,期待小岗人继续先行先试,在农村改革中闯出更多新路,发出更加响亮的小岗声音。
颜值更高点赞多——创新安徽扫描
“墨子”飞天、“悟空”探秘,“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京东方10.5代线顺利投产……两年来,包括中科大、合肥市在内的整个江淮大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瞄准科技前沿,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四月的中科大校园,满目碧翠。在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做着实验。“前年,总书记视察我们实验室时,对实验室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赏,勉励大家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总书记的到来,极大鼓舞了科大师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干劲。 ”中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中科院院士杜江峰说。
两年来,围绕“出国际一流成果、育国际一流人才、建国际一流科学研究平台、促国际一流民族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目标,该实验室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物理》《自然·通讯》上分别发表论文1篇,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10篇。 “总书记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杜江峰介绍,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既快又准”的时间最优量子控制,首次在室温固态体系中实现绝热量子质因数分解,为建造室温固态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研制出两台不同类型的单分子磁共振谱仪,实现了原始创新科研装备的“无中生有”。
“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为。 ”前年,习总书记在视察中科大先研院时,对量子通信技术给予充分肯定。 “两年来,我们团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提前完成三大科学实验;开通世界首条千公里量级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员廖胜凯骄傲地说,习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墨子号’飞向太空”;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墨子号”还被写入十九大报告,成为我国近五年来科技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合肥科学岛上,“哈佛八剑客”依托国家强磁场大科学工程,自主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癌症激酶细胞库。 “人造太阳”装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核聚变的世界纪录。两年来,我省坚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大手笔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高温超导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瞄准新兴产业,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
“王松青您今天走了3040步排第68名,丁林您今天走了8014步排第6名……”4月16日,记者刚一走进安徽华米科技有限公司,便看到门口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员工的运动步数状态。 “员工戴着小米手环,经过门口刷卡装置时,就自动记录每天的运动步数,并且还有排名。 ”华米科技副总裁章晓军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环总出货量已突破4500万只。
今年2月8日晚,华米科技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小米生态链首家在美上市企业,也是安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在华米科技公司的产品展厅,不同版本的小米手环、智能跑鞋、小米体重秤等一字排开。 “总书记视察两年来,华米科技获得飞速发展,推出了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品种更多更‘高大上’、颜值更高。 ”章晓军说。
在合肥市科大国创公司,总裁杨杨用PPT向记者演示着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两年来,科大国创坚持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向创新要效益,形成企业发展新动能。 “通过设立高可信工程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与中科大等高校展开合作,瞄准国际最前沿的高可信软件产品和技术,为军工、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无人驾驶等领域提供安全攸关的产品和创新的检验评测服务。 ”杨杨说,目前以运维和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科大国创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应用产品已广泛投入使用。 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必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我省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运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两年来,合肥市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新型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确立了在全国的先发优势。2017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4%,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9户,总数达1666户。
瞄准第一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人才是第一资源。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大时指出:“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两年来,中科大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入选我国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评选的A+学科,培养了一批高质量人才。
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前提。中科大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黄方介绍,2016年4月至今,该校新增国家、中科院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145人,其中国家“杰青”19人、“优青”35人,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全校各类高层次人才呈现出质量高、结构优、年轻化的特点。两年来,中科大全面施行“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办了“新能源英才班”及“精密光机电与环境科技英才班”,启动了文理复合英才班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和新工科、新医学建设等项目。
“在中科大,平均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 ”中科大教务处处长周丛照说,“千生一院士”这一比例位居中国高校首位。去年,该校共派出597名优秀本科生赴境外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共计607人次,较2016年派出总规模增加50.2%;1119名博士毕业生发表SCI论文数达2198篇,其中在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2篇、《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30篇。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亟需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科院、安徽省、中科大、合肥市共建的新型创新平台,中科大先研院不仅汇聚创新资源、搭建转化桥梁,也培养了大批市场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我们累计孵化企业206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去年,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的工程硕士有2200多人。 ”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陈林告诉记者,这些工程技术人才将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手记】把握创新的“机会窗口”
创新缘何重要?因为它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桥梁。
采访中,记者发现,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和领跑市场的根本。唯有找准自身定位,以创新助升级,以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才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给企业创新打开了“机会窗口”。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必须善于捕捉商机,瞄准市场需求,做出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政府也要拿出更多举措来保障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落实和完善创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 同时,更要完善研发转化、捕捉寻找、路演展示、向往汇聚机制,畅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形成渠道,加快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
【网友热议】
@裕安陈华锋: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发展契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六安的变化日新月异。到今年8月,城乡一体化公交将开通54条线路,通达八方的便捷出行保障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吴小姐很时髦:金寨是咱的家乡,现在光伏发电站建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农产品销售更有市场了,旅游业的前景更明朗了……政府有扶持,农民有干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比如光伏电站下套种茶叶。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泰迪小小熊:作为一个外地人,现在去小岗村玩,明显感觉比两年前更美更有玩头。整个村子都非常干净美丽,游客明显多了很多,农家乐的生意都很好。
@家是快乐窝:现在小岗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今年的白面馍”不仅可以吃到嘴,现在村里的农业生产都上了规模化,以后还要走向现代化。农民日子更有盼头,日子越来越红火。 @满江红的名单:从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到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从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到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再到助力我国首个天文卫星“悟空”升空……中科大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世界瞩目,真是太厉害了!为中科大点赞! (本报记者朱芳整理)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