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改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讨论不断探索的过程。回望40年改革历程,风云激荡,波澜壮阔。今日起,本报推出“40年改革风云录”专栏,与读者一起回顾艰难的改革历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据安徽商报消息 1991年的冬天,一场以“醒来,铜陵”为主要标志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轰动全国,也推动铜陵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27年来,铜陵从未停下改革的步伐。铜陵人以思想大解放带动各项工作大突破、大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
27年前大讨论震动全国
1991年11月14日,一篇署名“龚声”的4000多字长文《醒来,铜陵!》刊登在《铜陵报》的头版头条,铜陵市电台、电视台也相继播发,震动了全城。
文章第一次把铜陵10年来的成绩、特别是经济效益低下的数据和盘托出;第一次把铜陵的短处亮出与沿江三市作比较,躬身自问:“为什么同处一江景不同?”文章还从大量事例入手,对多年积淀在铜陵人身上的计划经济意识,进行了无情的解剖。“铜陵这块土地太板结了,要松动松动。”1991年,时任铜陵市委书记孙树兴如是说。
在姓“资”姓“社”激烈交锋的1991年,这篇文章迅速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铜陵报》随后接连推出《敢问路在何方》、《与繁昌比一比,如何》、《走出“资源优势”的误区》、《重振雄风待科技》等“重磅炸弹”。与此同时,《经济日报》也以异乎寻常的高调姿态转载《醒来,铜陵!》一文,并连续发表题为《醒来,不只是铜陵》的成组报道和4篇评论员文章。一夜之间,这场开始于铜陵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席卷全国。 不久之后,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开发表。至此,铜陵的大讨论因为完全契合时宜而放射出独特的时代光芒。
三次思想解放实践推动铜陵崛起
伴随着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是一场旨在彻底打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思想、砸破“三铁”体制的全面改革。此后数年,铜陵迅速发展成为安徽改革的“领头羊”、全省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思想解放从来不会一劳永逸。 1998年5月,一场名为“学理论转变观念,理思路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再次拉开序幕。紧随其后,铜陵开启了安徽资本运作的先河。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铜产业第一股和安徽电子工业第一股。铜陵6家上市公司组成的“铜陵板块”异军突起,令人瞩目。 2008年5月13日,《铜陵日报》再次重磅推出《崛起,铜陵!》,直指铜陵存在的“四大病症”:资源依赖症、创新乏力症、改革犹豫症、城市侏儒症。同时,一场涉及行政审批制度、党政机构调整、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改革攻坚战在铜陵全面打响,并迅速取得成效,铜陵进入了加速崛起的快车道。
加快建设美丽新铜陵
新时代,新征程,新辉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恰逢铜陵市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两年来,铜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大目标”“五个扎实”,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大力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联动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 2017年,铜陵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1.3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3亿元,增长12.3%;进出口总额55.5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83元,高出全省164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5元,高出全省387元;工业化率58%,高出全省16.2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一组组数据表明,铜陵转型发展已经迈上新台阶。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