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皮山,跨越4000公里的爱心援建

访问次数: 156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7-19

[字体: ]
20180719081940934_jbgWHsLA.jpg
2017年,安徽十大援建项目投产运营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安徽,新疆,一个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一个在大漠西北边陲,相隔万水千山。

  按照中央的部署,从2010年开始,安徽省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一根对口援疆的红线,不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让两地人民心连心。

  驱车从新疆和田地区出发,车辆在连绵不绝的戈壁和沙滩里穿行。三个小时后,一座现代化新城伫立在眼前: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替代了旧土坯房,一条条顺直平坦的柏油马路代替了坑洼泥路,一座座工业园区里农牧民穿上工装在生产线上忙碌……

  行走天山南北,没有人能忽视皮山这座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城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民生优先——让日子美起来

  万里援疆,民生为重。

  距离皮山县城10公里的地方,由安徽省支援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皖和家园格外醒目。在这里,住宅楼、幼儿园、种植区、集贸市场,一应俱全。

  “今年5月我们搬进了新居,现在在附近的养殖场上班,每个月可以领到3000元的工资。”居民买买提敏·图尔荪巴姆说,“非常感谢安徽省的大力帮助,让我们提前实现了住上新房子的梦想”。

  和买买提敏·图尔荪巴姆一样,皮山县从老房子搬进新居的贫困户有8100名,在安徽省的支持下,皮山县投入援疆资金1.8亿元,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皖和新村、金山河等两个扶贫搬迁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建设,使得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一群萌娃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唱起了黄梅戏《天仙配》,举手投足,有模有样。皖疆幼儿园、黄山幼儿园,这些具有安徽地域元素的幼儿园,去年开学前,先后招生开园。

2017年9月,安徽援建的9所幼儿园如期开园

  皮山县教育基础薄弱,2017年,安徽援疆指挥部积极支持皮山县政府,投入资金3600万元,9所幼儿园全部按时建成,共96个班,可接纳3000名皮山县幼儿入学。

  学校建起来,入学全免费。不断加大教育方面投入力度,职业高中、学前幼儿园和薄弱中小学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畅通了学前“入口”和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出口”,帮助2.4万名学生就学,目前皮山县高中入学率达到100%。

  2018年6月1日,一位先天性手足儿童残疾患儿母亲在女儿手术后动情的说;“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免费治疗,我们非常感动,特别开心,我感恩党、感谢安徽医生”。

  皮山县先天性手足儿童残疾发病率较高,儿童先天手足残疾也成为众多残疾家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重要因素、脱贫的极大障碍。

2018年,皖疆手足情儿童正畸行动安徽专家赴皮山为患儿做手术

  今年以来,安徽投入援疆经费500万元,精准实施健康扶贫项目——皖疆手足情正畸行动,帮助324名手足残疾儿童开展免费手术和康复,得到各族群众的拍手称赞。

  在卫生方面,县维吾尔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居卫生室等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援建项目建成,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智慧医疗等设备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接受安徽医生高超的医疗服务。

  住上了安居富民房、走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享受了免费上学……因为援疆支持,这些“红利”正成为皮山各族居民生活的“标配”。

  产业扶贫——“造血”本领强起来

  7月10日,皮山县安徽工业园海螺门窗型材公司,繁忙运转的生产线旁边,工人们动作熟练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一派火热繁忙的生产景象让人振奋。

位于皮山县的海螺工业园

  “能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到5000元的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学毕业曾在家待业的贫困户热比娅姆·玉苏普参加培训后,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援疆项目海螺产业园区的一名工人。

  在海螺工业园区,有很多位像热比娅姆·玉苏普一样的和田姑娘和小伙,告别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过起了城里上班族的生活,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从羡慕别人到被别人羡慕。

  安徽省驻新疆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张明介绍说,安徽援疆指挥部引导落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或家庭作坊,总部负责培训、派发订单和原料,并统一回收产品,有效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积极性。

2018年5月,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接见赴皖参加“和田文化周”演出的文艺工作者

  今年5月下旬,皮山县会同援疆指挥部,在合肥成功举办和田地区招商引资暨文化旅游推介会,安徽亳州静全服饰等12个签约项目落户和田皮山,协议总投资近20亿元。

  皮山县也是自治区22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和田地区的“口袋底”。

  在皮山县阿扎吾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的养殖小区,几百只打着耳标的毛驴悠闲地在院子里“晒太阳”。援疆干部张波走进养殖圈舍,看到这些毛驴精神良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一个多月前,有些毛驴得了病,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养殖人员束手无措,安徽援疆指挥部积极积极协调,由安徽省农委畜牧局、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兽医专家组,来到新疆对患病驴现场诊疗、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

  这些打着耳标的驴是安徽援疆指挥部安排3000万元项目资金,为皮山县12个乡镇采购的“扶贫驴”,免费发放给当地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收上万元,计划通过该项目,帮助皮山县20个贫困村实现当年脱贫目标。

  “扶贫驴”项目实施后,安徽援疆指挥部为帮助做好养殖业饲喂、疫病管控工作,与省畜牧业主管部门、省内高校、农业科研院所联系沟通,建立“皖和畜牧科技直通车”服务平台,不定期引入安徽畜牧科技专家,帮助皮山县加强畜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确保驴产业快速发展,养殖户尽早脱贫增收。

  “这些羊给养殖公司托养的,按照协议,利润分配给贫困村村民的,我们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一定要及时对接,监督养殖公司精心饲养,确保年底农民的口袋里能装上钱。”援疆干部张波说。

  就业扶贫——让生活“富”起来

  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巢湖雅戈尔色纺科技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戴着白色圆帽的21岁皮山姑娘麦日古丽·努尔艾合麦提熟练地结着一个个纺线头,纺线槌在她手中翻飞,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就业援疆:和田千人赴皖务工计划实施

  “目前,每个月可以领到3300元的工资,上班一年时间,家里就能达到脱贫的标准”,在皖和新村村委会的视频会议办公室里,麦日古丽·努尔艾合麦提向家乡的亲人汇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去年4月,安徽援疆指挥部启动“和田千人赴皖务工计划”,协调安徽各地用工企业对接和田地方政府,先后为和田地区皮山县、墨玉县等地输出多批次赴皖务工人员。

  去年4月9日,麦日古丽·努尔艾合麦成为第一批入皖务工的皮山姑娘,来到安徽巢湖雅戈尔公司工作,今年5月,因表现出色被评为“巢湖市优秀共青团员”。

皮山农民在巢湖务工

  据了解,截至2018年6月1日,一共有2048名和田籍员工在安徽淮北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在安徽,他们有专门的清真食堂,宿舍里空调、洗衣机一应俱全,闲暇时间还可以上汉语培训班,在皖务工使他们学到先进文化理念,增强“五个认同”,提高劳动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他们和安徽同事们打成一片,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有组织赴皖转移就业,让和田皮山务工青年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除了劳动就业以外,大学生培训也被提上了重要议程。

  在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学的皮山姑娘凯丽比努尔·麦麦提托合提,来到安徽入学后,得到同学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她由衷地说道:“这里就像我的家。”

  像凯丽比努尔·麦麦提托合提这样,通过援疆渠道正在安徽的大学、中专和高中就学的包括皮山县在内的和田学生已达600多人。

  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这是每位安徽援疆干部牵肠挂肚的“大事”。

  今年以来,安徽援疆干部刘师衡荣获5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称号,成为第一个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的安徽援疆干部,援疆教师陈艳荣获2018年度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新疆自治区党委、和田地委分别授予安徽援疆指挥部为先进集体,16人次受到自治区、和田地区表彰。安徽援新疆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重点栏目多次报道。受援地和社会各界对安徽援疆工作充分肯定、广泛赞誉。

  八年来,安徽省在新疆援建工作上不断加大力度,累计安排援建资金23.9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16类(个),选派三批514名干部人才支援皮山,使皮山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随着新疆和田旅游专列“皖和号”专列正式发车,越来越多的安徽人走进新疆,感受天山内外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如今,行走在皮山,一座座工厂企业、一栋栋崭新校舍,处处可见“安徽援建”的字样。8年援建,“安徽感情”已经深深烙印在皮山各族人民的心田。

  天山黄山根连根,安徽新疆一家亲。一条跨越4000公里的援疆纽带,把皖疆两地各族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手牵手、心连心。(记者 黄娜娜)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