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应包含哪些内容,目前还存在什么困难?我省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有何举措?记者就此对话长期关注养老服务升级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
对话人:省人大代表谢琼
省政协委员曹帮萍
记者: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在什么地方?医养结合至少应包括哪些内容?
曹帮萍:长期以来,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多数养老院只是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老人患病后,只得往返于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养老机构难以解决医保问题,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通常要长期住院,造成医院不堪重负。此外,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医疗队伍,患慢性病的老人们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发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势在必行。
谢琼:医养结合,实质是整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使老年人能够就近获得医疗服务。它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老年健康保健。防病,对于容易生病的老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养老机构要吸引优质医护专家,采取开设专题健康讲座、组织老人交流养生体验等方式,普及老人易发、多发病的病理常识,引导老人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二是老年医疗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医疗机构与城乡社区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联系合作制度,方便老人看病就医。三是老年康复护理。城乡社区或养老机构要具备康复护理条件和专业人才,推进医养全面深度融合。
记者:医养结合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曹帮萍:尽管老年群体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森严的壁垒却阻碍了医养融合发展。养老、医疗、医保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分散。推动医养融合,整合的是不同资源,冲击的是部门之间的“篱笆墙”和现实利益,融合难度之大可见一斑。此外,专业医护人员缺乏,也制约了医养结合健康发展。据统计,我国养老护理员大约需要1000万人,但现实中持证上岗的较少,难以满足需求。
谢琼:今年3月,我省出台《安徽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深入发展医养结合。该《行动计划》要求,做强医养结合主体,明确简化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程序;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我省将护理院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形成急慢分治、功能互补、紧密合作的医疗服务格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我省一直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省民政厅、省财政厅每年安排社会办养老机构补贴经费时,优先安排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
记者:对于推动医养深度融合,有何意见建议? 谢琼:拆除“医”与“养”篱笆墙,实现医养无缝对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建立规范有效的运营体系。比如,可尝试在医院中开办养老院,也可以探索建立配备医疗机构的养老院。医养融合发展不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简单叠加,不能一味求全求快,必须对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进入和退出进行严格管控,对其服务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其次,加大对医养融合政策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制定补贴标准时应重点考虑孤寡失独等群体,确保更多人享受医养融合带来的便利。再次,推动医养融合服务进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作用,在社区医院周边配置养老康复机构,强化社区医院康复功能。最后,加强专业护理人才培育。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并将养老护理职业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医养融合事业。
微话题
7月20日,本报法人微博发布微话题“如何将现代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 ”引发网友关注——
@陆秀红1: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医疗看病都很困难,养老保健更无从谈起。医养结合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让他们的健康有所保障,其前提是老人经济收入有切实改观,或者养老机构的医疗项目被纳入医保定点,否则老人还是会舍不得看病。
@工程师-作家-湖南大学讲师张闻骥:两个问题:一是配备的医务人员够不够;二是配套的医疗经费有没有。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医养结合才能有保障,方能健康持续发展。
@戈维程:推行医养结合需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一方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服务老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
@Henryking907: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增设普通床位,让老人就近享受医养服务。同时,降低费用,让更多老人能够放心入住相关机构。 (记者何明整理)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