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诤言助力平安安徽建设

访问次数: 140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8-02

[字体: ]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平安一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平安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连续9年保持全国先进行列,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在7月31日举行的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上,省政协副主席郑宏作主题发言时表示。

郑宏建议,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协调,完善党委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研究解决平安建设重大问题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制度、定量考核制度、评价奖惩制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风险,切实加强对突出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力度,做到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切实增强打击整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防控社会稳定风险,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大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力度;坚持科技引领信息支撑,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指挥调度,深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总结推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平安小区

“新兴小区的平安治理,面临人口密度大、陌生面孔多、从业方式多样化以及服务需求多层化等新情况新特征,沿用过去管理熟人社会那种‘邻里相望’的老办法难以应对。 ”省政协常委张纯和表示。

张纯和认为,目前很多小区已采用物业管理社会化方式,并积极向信息化借力借智,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法治意识不强、“他治”多于自治,各方互动不畅、信息难以共享,“三防”投入不够、效能有待提升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此,张纯和建议,坚持依法治理促进小区和谐,政府部门、小区业主和物管等多方要按照《物业管理条例》,切实履约到位;优化制度设计促进资源整合,推进协调部门联动,建立数据共享共建机制,推进视频监控建设;强化责任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强化管理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和沟通反馈机制。

提供制度保障强化队伍建设

“平安建设的基础在社区,关键在队伍。 ”省政协委员袁维海建议,加快制定我省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办法,为打造素质优良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袁维海提出,完善职业准入机制,实行职业化,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全省人才发展规划,设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从业标准,确定职业资格等级序列;优化培养培训供给,推进专业化,根据需要制定覆盖面广的职业培训规划,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去除行政化,尽快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分类的原则、范围、程序、职责等,使分类管理有章可循;加强薪酬待遇保障,提高满意度,探索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挂钩的社区工作者岗位报酬体系。

 创新多元机制推动纠纷化解

“我省近年来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成效显著,全省97%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省政协常委阮怀楼认为,发展不平衡、多元化解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社会认同感有待加强、基层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保障不力等问题不容忽视。

阮怀楼建议,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强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源头治理,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和重大决策问责制度;健全管用实用的运行机制,注重发挥多元化解平台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提升社会的有效参与度,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整合社会优势资源,让化解途径和方式更为多样化;强化保障和考评机制,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各类化解平台有效运行,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运用现代科技优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体现了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理念的重大变革,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省政协常委夏月星提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方式。

夏月星建议,搭建部门协作信息化平台,形成整体合力,全面建立职能部门间工作对接机制,努力实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网上流转和网上办理,形成各部门流程优化、协作有力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格局;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破解“信息孤岛”,推进社区矫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民政、综治、公安户籍、卫计管理等信息系统对接,逐步实现重点数据项目自动采集和实时共享,切实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时效性;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升科技含量,建立健全信息化考评机制及数据动态分析机制,加强信息化应用平台实时监控,不断提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

提高救治救助水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新模式,患者的监护取得良好成效。但我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致人伤亡案件仍时有发生。 ”省政协常委武琼宇提出,进一步加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工作。

在武琼宇看来,当前工作中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不足,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短缺,城乡基层康复建设不力,社会综合治理合力有待提升,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社会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缺乏应有关怀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武琼宇提出七点建议:加强县(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精神卫生队伍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基层康复机制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综合治理合力;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提高救治救助水平;营造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规范行业管理构建平安寄递物流

“我省邮政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省增长最快、成效最好的现代服务业。 ”省政协委员李勇介绍,邮政业在拉动消费、普惠城乡、降低流通成本、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邮政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和用邮范围的不断扩大,寄递渠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监管压力与日俱增。 ”李勇表示,在调研中发现,企业管理不规范、行业监管能力缺失、安全信息化手段有待加强等问题的存在,是全面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确保行业安全平稳运行面对的挑战。

李勇建议,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意识;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配合,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机构建设,提升行业安全监督能力;加强财政投入,推动邮政业安全信息化建设及安检机配置;加强培训,增强快递企业安全发展能力;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水平。

构筑长效机制推进“铸安”行动

“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安全事故教训惨重。我省持续开展以‘严执法、排隐患、强管理、保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从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省政协委员林海说。

林海建议,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落到实处;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监管边界清晰、分工明确、失职可追的责任体系;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督促各类企业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执法监管,科学制定、规范实施年度执法检查计划,实现对重点企业年度监督检查全覆盖;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落实促进隐患治理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政策措施,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坚持多措并举,推进查找机制、研判机制、预警机制、防范机制、处置机制、责任机制“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