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大市场,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系列述评之三

访问次数: 1967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8-23

[字体: ]

    从“行政区经济”转向“区域经济”,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标沪苏浙,共舞长三角。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进与沪苏浙等高对接,突出规则体系建设,培育统一开放的新市场,逐步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高水平合作共赢。

  新时代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开启,该怎么共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市场,进一步激发区域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动力?

  “安徽是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在区位、科技、产业、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和沪苏浙一道,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坐标定位,积极主动作为,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说。

  大力推动区域市场联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大市场,共创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正成为安徽高水平做好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文章的生动实践。

  打通一切有形、无形“断头路”,打破一切有形、无形“藩篱”,全面提高一体化发展质量

  今年4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立了“长三角双创基地联盟”,定期于长三角各地举行大企业对接会和投融资交流会。三省一市创新企业、投资人、创业者进入同一个“朋友圈”,才一个多月,联盟完成了51次有效对接,10家优质创业项目路演。

  “上海有创新企业想到苏浙皖去,或者外地创新项目想来上海投融资,但由于缺乏一个有公信力的沟通服务平台,该找谁、项目靠不靠谱,心里很没底,沟通成本很高,因此政府有意引导成立了这一个联盟。 ”上海市杨浦区发改委负责人说。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长三角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步伐在加快。

  “一体化发展,不同于浅层次的区域协作,而是区域合作与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高级形态。要下大力气打通一切有形、无形的‘断头路’,打破一切有形、无形的‘藩篱’,全面提高一体化发展质量。”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答记者问时说。

  以占全国3.8%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的长三角三省一市,正以一体化发展的新进程,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三省一市统筹谋划新时代长三角发展蓝图,拿出更扎实的举措,凝心聚力抓好落实。

  会议指出,要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更优营商环境。破除制约区域间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规则相同、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通的统一市场,推动政务协同、监管协同、服务协同。共同推进国家信用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长三角大通关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更好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三省一市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各领域合作,产生1+1>2的合作共赢效应?

  “我们将抓紧研究共认‘一个章’,整体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答记者问时表示,市场准入方面,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市场检测方面,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基础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大通关建设方面,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努力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过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发挥联南接北、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突出规则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的新市场

  系列论坛、产业对接、项目推介、展览展示……今年5月,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隆重举行,引发全球瞩目,成功打造了世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形象展示平台、开放合作平台。

  长三角有了安徽,扩大的是容量,打开的是格局;安徽走进长三角,融入的是潮流,拥抱的是未来。

  当前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迎来新机遇,我省突出规则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的新市场。举办了万众翘首以待的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组织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积极配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各项工作。

  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区域一体化实际上是不断克服区域发展中各种阻碍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制度、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人为障碍,实现市场的竞相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

  曾因行政壁垒“断头”多年的资源和要素,正走向互联互通。

  2014年底,在商务部指导下,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共同推动区域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的“三共三互”工程。

  立足长三角,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商务部门于2015年签订了《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战略合作协议》,在农产品市场规划衔接、重大项目建设、投融资、品牌培育、产销及管理制度衔接等十个方面达成了重要协议。

  去年底,为发挥长三角在区域市场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共同签署了《2017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备忘录》,确定了开展商业创新联合研究、推动商业设施投资合作、共同促进供应链区域平台建设等九项重点合作内容。

  今年以来,安徽积极参与长三角共同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继续开展“云剑联盟”专项行动,全省双打行政执法部门办结案件1882件。同时,深化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以合肥、芜湖、马鞍山国家物流标准化为契机,推进以标准化托盘社会化循环共同为重点的物流标准化建设。

  三省一市正协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长三角投资贸易便利化进程加快,区域开放优势进一步发挥。

  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表示,安徽将当好长三角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发挥联南接北、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争当击楫中流改革先锋,努力成为长三角对接“一带一路”、联通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开放门户。

联合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实现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高效推动资源共享

  长三角地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国首个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

  今年6月,经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信用建设主管部门协商一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制定了《长三角地区深化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 示范 区建 设行 动方 案(2018——2020年)》。

  “到2020年,全面完成深化推进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的各项任务,有效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信用长三角’成为反映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品牌,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信用制度健全、信息流动通畅、服务供给充分、联动奖惩有效、信用环境优化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深化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未来目标,立足已有合作基础,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共同打响“信用长三角”品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

  信用平台是长三角地区信用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用联合奖惩大格局,加快营造社会诚信氛围,提高社会诚信意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三省一市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共同打造升级“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与“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对接,实现“三省一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各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形成涵盖长三角地区全部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网络。我省有31家备案信用服务机构进入互认名单,为共同打响“信用长三角”品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库’,让数据资源更管用。我们将联合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把数据格式、口径、目录、接口等都统一起来。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答记者问时表示,信用信息共享,有助于形成跨区域信用惩戒模式,联合建立“红黑名单”,提升各类主体的信用感受度。此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通过成立长三角食品、重要农产品追溯联盟,制定数据共享的安全信息追溯标准,使管理服务更加精准高效。“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成为普适性技术,可以高效地大范围调动、集聚、共享资源,为我们跳出地域空间的硬约束,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创造了更多可能。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答记者问时说。

  推动区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各种要素能够高效整合起来。

  关于在体制机制上无缝对接,省委书记李锦斌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接轨长三角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成立我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察落实作用;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推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融合等专题合作领域工作;支持配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开展工作,努力构建高效有序的全链条工作格局。

 

    相关链接:

          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系列述评之一

          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协作含金量——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系列述评之二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