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探索特困人员集中供养 助力精准扶贫

访问次数: 1377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9-05

[字体: ]

  中安在线蚌埠讯 今年44岁的贫困户田小广,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生活基本无法自理,一直以来由哥哥照顾。如今,田小广住进了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条件好的很,不需要我自己花一分钱,我哥也不用天天忙着照顾我,他能出远门挣钱了。”田小广躺在床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说到。

  在蚌埠,越来越多失能、半失能人员享受到了“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待遇。该市创新扶贫方式,探索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机制,对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在自愿的前提下实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释放贫困家庭为照顾失能人员所需劳动力,精准帮助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家庭顺利脱贫。

  既是养老院也是医院

  走进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仿佛来到一家功能齐全的医院。一栋四层楼房内,病房、医务室、抢救室、康复室、食堂和浴池等设施一应俱全。医生在门诊坐诊,护士穿梭于各个房间,护理员帮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进行康复训练。“这里环境好,吃饭、瞧病都不要操心。”一位正在一楼大厅溜达的老大爷笑盈盈地说。

  “过去养老院不能治病和医院不能养老的难题,现在通过特困人员养护院解决了,日常基本就医在院内就可实现,做到小病、慢病不出门。”养护院院长王峰介绍到,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严格按照国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实施建设,设置床位137张,有骨科、中医等五个科室,配备6名医生、7名护士和7名护理员。养护院分为“介助区”和“介护区”,前者安置半失能人员,以“养”为主;后者住的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以“护”为主,24小时有护理员值班。

  今年6月末,养护院开始试运行,目前有45人入住,其中一半是农村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户家庭中的失能人员和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半失能人员,另一部分是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

  让贫困“软肋”硬起来

  不光是五河县,蚌埠下辖的怀远县和固镇县建设的特困人员养护院也纷纷进入试运行阶段。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因病因残问题突出,在贫困户致贫原因中占比最高,一个病人就能拖垮一个家庭,如何啃下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是一道棘手的考题。”怀远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拖底,通过特困人员养护院把这一部分人养护起来,就能让贫困家庭的其他成员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正常的生产劳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早日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

  进入特困人员养护院供养,失能、半失能人员在享受及时医疗和周到服务的同时,也不必为供养费用犯愁。在经费方面,五河县财政按集中供养人员每人每月600元标准给予特困人员养护院运营补贴。供养人员因病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大病保险补偿、扶贫“351”兜底和“180”补充后,剩余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兜底保障。怀远县和固镇县政府对特困人员养护院运营经费不足部分给予支持。

  供养机构资源还将整合

  从创新扶贫方式入手,蚌埠市开展了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行动,对摸排出的失能、半失能人群采取集中供养的办法解决无人照顾和照顾不周的问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脱贫攻坚“夏季攻势”的十大专项行动之一持续推进,同时出台了《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记者从蚌埠市扶贫办了解到,年底前,该市还将整合现有特困供养机构资源,撤并管护力量严重不足、供养人员稀少的乡镇供养机构,将条件较好的特困供养机构升级设立为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直接管理。对区域内被撤并的特困供养机构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在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由县级民政部门统筹安排,实行跨乡镇集中供养。

  蚌埠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意见》还明确提出,市、县福彩公益金应向特困人员供养工作倾斜,市、县(区)两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动态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公办特困供养机构运营管理经费,支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心理慰藉、社会工作、健康管理等专业养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落实各类特困供养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提高机构防范和化解运营风险能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转型升级的信贷需求。

  据了解,截至目前,蚌埠市辖三县共有90人入住特困人员养护院。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35%、45%和50%。(李旭 通讯员 和鹏飞)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