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 在改革中破浪远航——小岗巨变①

访问次数: 328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10-15

[字体: ]
2018101507311516_IBJBZAEr.jpg
图为凤阳县小岗村村容村貌。 记者 程兆 摄

  秋日暖阳,跨进小岗村“当年农家”的小院,历史和现实在时光的斑驳中交汇,游人如织,不时在“大包干签字室”驻足。

  简陋的土窑洞,粗糙的小木桌,一盏煤油灯,几个矮木墩,一方红泥印,40年前,小岗村18户村民在这里,立下生死状,摁下“红手印”,以一纸大包干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写就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叙事。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在“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到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情景,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

  40年时光荏苒,40载岁月峥嵘,富了小岗,美了小岗。秉承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登记颁证的“红本本”,再到“三变”改革的“分红利”,小岗人敢闯敢试,勇立潮头,在这块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上披荆斩棘,中国改革发展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行。

  为了吃饱饭,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

  沿着长长的改革大道一路向前,在307省道与改革大道交叉路口,凤阳县小岗村的牌楼静静矗立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几个大字沐浴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9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小岗村友谊大道一侧的“金昌食府”,年逾七旬的严金昌正在张罗着招呼客人。一个来小岗参观学习的团队提前预定了5桌饭菜,他和儿子严德双一大早就起来准备食材,着手烹炒,很快,土鸡、茄子饼、家常豆腐……

  “摁红手印那一年我35岁,40年一晃而过,我今年75岁了。”严金昌是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精神矍铄面带笑容,对40年前的情形记忆犹新。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这一流传甚广的凤阳花鼓词,是“大包干”之前小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彼时的小岗村,是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闻名的“三靠村”。 1978年,小岗村遭遇旱灾,收成锐减。“分田单干是为了能吃饱饭!”严金昌说,当年他家里有6个孩子嗷嗷待哺,吃不饱是全家面临的最大难题。

  当时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出勤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搞了大包干,大家积极性一下子起来了,天不亮就到地里去,晚上恨不得睡在地里。 ”

  立下生死契,按下18枚红手印,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保留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确立了家庭的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大包干第二年,小岗粮食产量增加4倍,农民收入增长16倍,村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22元跃升到350元。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小岗村一年越过了“温饱线”。

  “群众干劲20多年来没有今年这样大;生产进度20多年来没有今年这样快;农活质量20多年来没有今年这样好;小麦产量20多年来没有今年这样高。 ”凤阳县委1979年7月向地委、省委作报告时说。

  小岗村,以不到100米的海拔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大包干”后,严金昌一家的生活大为改观。 1983年,他买了拖拉机,从凤阳县城一路开回生产队。 1984年他盖了4间瓦房,两头带楼梯。 2008年,他的5个儿子都在小岗村盖了楼房。

  突破“天花板”,拿到“红本本”,吃下“定心丸”

  “我上了年纪,种地挣不了几个钱,还是流转出去好,给专业的人种梨。除了流转费,还能在梨园打打工。”9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小岗村梨园,村民杜永顺在打理梨树。他说,自己已经把20多亩土地流转给了梨园公社,每天在梨园负责管护果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加上流转费收益,每年收入大约有四五万元。

  “大包干”释放了生产力,小岗村孕育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但也曾和很多乡村一样,一度陷入发展困惑。跨越了温饱线,该怎么迈过富裕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开始转移到城镇打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由“分”到“合”,成为历史必然。

  如何突破“天花板”?小岗人坚持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全新能量,踏上新的征程。曾以“分”彪炳史册的小岗村,在“合”上又成为先行者。

  “2012年,小岗村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并于2015年7月颁发了安徽省‘第一证’,稳定了承包权;对集体土地全部进行了确权,巩固了所有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用活了经营权。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从40年前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既顺应了现阶段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也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

  “传统农业耕作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后来很多年轻人觉得种地赚不到钱,出去打工,只留下年纪大的人在家种地,这催生了土地流转,带来了土地承包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分离。 ”严金昌说。

  “土地流转过程,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没想到的事情都会出现。村民还是最淳朴的想法,看到能赚钱、有收益了,才肯去做这件事。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说。

  2016年,小岗村完成了21320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并全部颁发了所有权证,落实了土地集体所有权。2017年,小岗村完成了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稳定了土地承包权。目前,小岗村共流转土地8885.6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1.2%。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些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 ”严金昌说,土地确权拿到了“红本本”,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农民将经营权流转出去,承包权还在手中,既收取了流转费,又不承担风险;既不减少农民收入,又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干其他事。

  2015年严金昌把3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现如今女儿出嫁,5个儿子开饭店、开超市和浴室、办农家乐,家家住楼房、开轿车,日子红红火火。

  农民变“股东”,产权活起来,人人分红利

  “中国乡村赋能工程小岗在行动。”9月27日下午,在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一个高悬的红色横幅吸引着来往过客的目光。

  “1978年,大包干是农村实施土地家庭联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农业生产的大包干,解决了农民吃饭温饱的问题。 ”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说,2018年,“互联网+大包干”则是以为农户赋能价值为核心,通过“赋能”实现农村变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体验中心,“小岗本色”蛋白饮料、“小岗村”梅白鱼、“小岗农民”原生态大米……各类土特产品应有尽有,通过小岗科技打造的“乡愁”电商平台,农户家乡产品可以直接“飞”到城市消费者手中,没有层级代理从而卖出高价格。

  “互联网+大包干”可以让每亩土地收入翻一番。

  “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由凤阳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即小岗创发)和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王辉介绍,小岗创发是为了拓宽“美好乡村示范村”资金建设渠道,充分发挥小岗村现有资产和品牌效益,按“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的原则创立,是小岗村集体所有的新型投融资建设平台,作为法人经营实体组织实施公益性重点项目和经营集体资产等。

  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焦点之一。深化改革让产权“活”起来,农民才能富起来,小岗村的探索大步向前。

  2016年,小岗村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已有小岗创发公司基础上,成立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同时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1028户、4288人,将3026万元可量化资产作为总股本折股量化到人,建立了股东台账,填制了股权证明书,赋予了小岗村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

  在完成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基础上,小岗村着力推进“资金变股金”,“三变”改革在这里结出硕果。小岗创发公司相继与安徽农垦集团、北京恩源科技等企业合作,参与盈利分红。 2017年,小岗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同比增长20.6%。

  今年2月,小岗村民首次获得人均350元的集体资产收益分红。 40年前“户户分田包地”,如今“人人持股分红”,小岗村民真正成为了集体资产的主人,为今后进一步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奠定了基础。

  “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三变’改革的‘分红利’,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