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江淮沃土 抒写伟大时代——全省新闻战线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精彩演讲选登

访问次数: 3828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11-08

[字体: ]

编者的话:

  在全省新闻战线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各地推选的优秀记者讲述了在新闻工作中亲历、亲为、亲闻、亲见的鲜活故事。现选登4位获奖选手的演讲稿,让我们在第19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聆听一线记者的故事和心声。

  爱满江淮 星光灿烂

  钟 虹

  今天我讲述的故事,与助学有关。

  第一个故事,从一个微笑开始。

  照片中这名微笑的女孩叫董薇,今年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微笑,却不知这笑容背后经历的坎坷和悲伤。

  时间回到今年7月18日,那天我第一次见到董薇。她羞涩腼腆,有一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董薇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最珍贵的物品是奶奶为她收集整理的一个荣誉箱,里面装满了“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各种奖状和荣誉证书。

  2000年8月10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尘封的日子。这一天已经过去了18年,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触及心底最沉痛的悲伤。

  “董薇是2000年7月26日出生的,那年8月10日她爸爸车祸去世,当时她只有半个月大。 ”董薇爷爷告诉我,1个多月后,董薇母亲因为巨大打击离开了家。从此他和老伴儿一个在外务工,一个做保洁,含辛茹苦将孙女抚养长大。

  读书是董薇通向世界最好的路,她铆足了劲,不浪费一分一秒地学习。她的成长过程有很多苦涩和心酸,但她却说,从来不缺乏爱,因为除了爷爷奶奶,还有很多好心人关心她、帮助她。 “苦我懂得,恩更记得”,这是董薇跟我说的印象最深刻的话。

  我把她的故事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发布在新安晚报、安徽网和大皖客户端上,引起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贤忠看到报道后主动捐款,并倡议校友们为董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有很多好心人也联系我,最终善款达到7万元。在董薇生日前一天,我们一起为她送上了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第二个故事,从一双手开始。

  这双手的十根手指,有八根都无法伸直,始终处于半蜷缩的状态。手的主人公叫李可,他出生在长丰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患有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他脖子以下,除了两根大拇指,其他部位均无法动弹。

  李可从小被爸爸背着去上学。这位贫寒瘦弱的父亲,背着病儿爬过无数阶梯。 2012年我第一次见到李可时,就为他灿烂的笑容和定格的身体所动容,那一年他以高出理科一本线72分的成绩被合肥工业大学录取。

  疾病从未阻碍李可对梦想的追求。在读大学期间,他靠一部外壳掉漆的手机,用大拇指在屏幕上“捏”出100多万字的小说。我一直持续报道他的故事,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会亲切地叫我“姐姐”,而我也会心疼地问他:“用拇指打那么多字,手疼不疼?眼睛累不累? ”

  然而2015年7月,他突然去世。当我得知这个消息一路跑到他宿舍时,屋内空荡荡的,再也找不到他的痕迹。我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但他的从容、乐观、勇敢、坚毅,却烙印般刻在我的心间。

  董薇和李可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们助学小组共同的励志学子。从2008年开始,每年新安晚报都会开展一项大型助学活动。我们面向全省寻访100名品学兼优的准大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在2011年我成为新安晚报一名记者的同时,也成为助学小组的一员。

  每年七八月份,是我们最忙碌的时期,也是心灵洗礼之旅。我们不仅帮助贫困学子们解决大学学费之忧,还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他们的励志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每一名阳光学子背后都有一部个人成长的“史诗”。他们虽经历各种艰难,却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比如每天只吃七八分饱,考入北京大学的“小豆芽”常雅玲;退学照顾重病父亲,后又自学考上安徽农业大学的叶梦雅等等。我们跋涉江淮大地,冒着户外40℃高温走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的地方山连着山,汽车不能直达,我们还必须徒步1个多小时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前行。

  2016年夏天,洪水肆虐江淮,灾区孩子上大学的问题更加牵动人心。我们专门启动了一项“助力灾区孩子上大学”的子活动,助学直通车开往岳西、庐江等受灾严重地区。有一次,我们在奔赴被洪水围困的山区途中,汽车陷入泥泞。在雨里,我们不得不下车推车,最终晚了2个多小时到达学子家中。

  十一年助学风雨无阻,行遍万里爱满江淮。十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安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资助政策的日益完善。如今,贫困学子们不会因为学费上不起学,但高楼之下、田间地头,依然有许多学子需要关心和鼓励。十一年里,我们犹如浩瀚夜空中的星星,用光芒点亮他们的心灯。我们资助的贫困学子们,有的已经毕业,有的仍在校就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心、回报社会。他们也犹如点点繁星,汇聚灿烂星光,迸发巨大能量。

  身处一个伟大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作为一名记者,我能报道一个个梦想故事,并帮助贫困学子们筑梦圆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想说,新闻的力量不仅在于真实真相,还在于真情真谛。我希望在以后的新闻路上可以书写更多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传播社会正能量,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百姓,一路前行。

  (作者为新安晚报记者,一等奖获得者)

心中有爱 行者无疆

  刘 琴

  这是一组非常规拍摄的画面,是我2007年跟随公安人员到南京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所拍摄的。由于无法得知犯罪嫌疑人所在的内场情况,办案人员又不能贸然进入,当时我主动提出:我是女性,不会引起嫌疑人的注意。于是,我带着暗访机,进入现场,把里面的环境和所有的人都一一拍摄下来,后经办案人员辨认,最终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如果你问我当时怕不怕,说实话,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

  如果说参与这样的新闻事件,多少有些壮怀激烈、英勇豪气的话,那么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却是一些身边的凡人琐事。

  在2004年一次采访中,我认识了一名农村男孩。他叫小强,11岁的他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在治疗期间,他42岁的父亲因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当我踏进小强的家,眼前的景象令人酸楚!简陋的屋檐下,孩子的母亲一次次地下跪,深深地震撼着我,贫穷、疾病、绝望、母爱、对生的渴望、对记者的信赖,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让我不忍辜负。我悄悄地递上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回来后,连夜加班,在泪水交织中赶制了专题片《托起生命之舟》,节目播出后,3天时间便募集了4万多元。

  20多年来,我帮助过很多人,也采访过无数的人,而有一个人却是个特例,因为他是我采访对象中唯一没有见过面、没有说过一句话的人。他就是“抗洪英雄”“中国好人”——刘安军!

  那是2016年,在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战斗中,年仅33岁的退伍战士刘安军同志因过度劳累,倒在了抗洪一线。 7月13日,刘安军去世的当天上午,我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了他的家里,满屋子的亲属哭成了一团,我没法采访也不忍心采访。这时,我发现安军5岁的女儿,一个人默默地来到了爸爸的床前,她揉搓着一双小手,一句话都不说。说真的,我也是一位母亲,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都要碎了。大人们可以用痛哭来宣泄悲伤的情绪,可她还是一个幼小的孩子,她还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从上午采访到晚上8点多回到台里,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沉重。我没有回家,在办公室里,在泪水交织中赶写了专题文稿,截稿时,已是凌晨2点多。

  第二天上午,休息了几个小时的我一早又赶到台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刘安军专题片的录音、编片、配乐、制作之中。因为我腰椎间盘突出刚出院不久,长时间坐着工作,有时感觉腰都要断了,疼痛难忍时,我就用靠垫抵住腰部。

  就这样持续工作近30个小时后,一部2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用生命筑起不垮的堤坝》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播出后,感动了很多人,也激励着抗洪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

  紧接着,我被确定为刘安军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宣讲员。为了更多地挖掘英雄刘安军的事迹,我与同事又连夜坐车10多个小时,赶赴刘安军生前的部队——江西省吉安军分区采访,制作播出了专题片《军魂永驻》,并在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017年6月10日,我被选派代表军委国动部、代表安徽省军区,参加中央电视台7套《强军故事会》节目的录制,讲述英雄刘安军的故事。

  大家现在看到我还算光鲜地站在这里,其实,我是一个有着6年癌龄的癌症患者。那是2012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六,这个日子刻骨铭心,我被查出患了结肠癌。当时,我哭了,哭的很伤心!在爱人细心的开导、温暖的话语下,我的内心渐渐地坚强起来,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后期6次痛苦的化疗,好在手术和化疗的效果不错,身体得以慢慢康复。虽然医生叮嘱我需要休息一年,但几个月后,我就回到单位,重新走上我的记者岗位。而这时,我的内心又多了几分感触,经受疾病的考验让我恍若重生。我倍加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在坚持与病魔斗争的同时,努力做出更多更好有温度的作品!

  这些年来,我的电视新闻作品先后70多次在国家、省、市节目评比中获得大奖;我先后获得“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2015年,我取得了高级记者职称;2017年,我先后被评为“敬业奉献类”马鞍山好人、安徽好人、中国好人……

  记者就像路上的行者,行者无疆,所有这些成就与荣誉的取得,充分说明只要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热爱职业、热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始终坚守一名记者的责任、担当与情怀,那么,你就是新闻战线上那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作者为马鞍山市和县广播电视台记者,二等奖获得者)

有一种力量让我不断向前

  张 祎

  上周二,上午10时许,交通广播正在召开每周宣传例会。主持人乐瑶突然举手说,刚接到一位听众的微信求助:一辆载着脑溢血患者的救护车紧急赶往上海,经过合巢芜高速遭遇拥堵,急需援助。救人要紧!会议立即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会场中的我不禁想起,今年1月份,那场暴雪中11个小时的跨省接力爱心救援。

  1月27日,星期六,中午12时18分,交通广播导播间传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908吗?我是合巢芜高速路政大队大队长韩文胜。”韩大队长说,十几分钟前,他们正在路上铲冰除雪,一辆河南牌照的120救护车向他们求助,救护车上是45岁的危重病人蒋小军。前一天,在河南沈丘务工的蒋小军意外高空坠落,脑部严重出血。在当地医院救治了5个多小时后,生命迹象依然不明显,于是她的姐姐蒋亚君决定,将陷入昏迷的妹妹送回临安老家,让家里的亲人见她最后一面。可没想到,救护车从河南来到合巢芜高速巢湖段时,飞扬着的雪花和高速上拥堵的车流交织在一起,救护车进退维艰,韩大队长希望能够得到交通广播联动帮助,让蒋小军早点回到浙江临安的家。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我们交通广播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边协调沿线的高速路政大队,一边在电波中不停呼吁车友为这辆救护车让道。安徽交通广播官方微信和微博也紧急推送求助信息。

  7分钟后,12时25分,韩文胜大队长驾驶路政执法车开道,救护车行进速度大为提升。下午15时许,车辆来到了芜湖主线口,芜宣高速路政大队的工作人员已经等待接过护送第二棒。

  就在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维持病人生命的药物多巴胺、盐酸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全部告急!所有的药物最多只够用两个小时,根本无法维持到临安。找药!冰天雪地的高速路上哪里找药?我和同事们分头打电话,找遍了附近的高速服务区、沿线的医院、当地的应急部门等。 20多分钟后,芜湖县人民医院传来好消息,他们可以筹备到所需药品。

  药找到了,可怎么送到病人手中呢?县医院救护车因为大雪封路都被堵在了乡下,有药没有车辆,怎么办?对,有困难找警察!电话打到了芜湖县公安局,该局当即安排湾沚派出所民警承担送药任务。民警在县医院拿到药后,争分夺秒向高速公路飞驰而去。下午17时50分左右,药交到了正在湾沚道口等待接力护送第三棒的宣广高速路政大队工作人员手中,再由他们将药传递到救护车上。

  此时,天色已晚,气温下降,路面开始结冰,路越来越难走了。路政执法车在前引导,120救护车紧随其后,在夜幕下发光的冰面上艰难前行。晚上22时4分,救护车抵达皖浙交界处千秋关道口。在安徽交通广播事先协调下,杭州市公安局临安交警大队的民警们已经在此等候,皖浙双方简单交接,临安警方接过护送的最后一棒。

  深夜23时许,救护车终于抵达临安,蒋亚君第一时间给我们导播室打来报平安的电话。冰雪天气里,皖浙两省路政交警接力护送,和我们交通广播一起跨越这困难频发的303公里,让亲人见到蒋小军最后一面。

  回到开头的故事,上周二,通过我们的努力,历经7个小时路程后,脑溢血患者最终安全抵达上海,顺利接受救治。

  像这样的生死时速、应急救助,我们平均每月都会接到一起。虽然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有成功,有遗憾,但我认为,无论哪种结局都有意义。因为媒体记者不仅仅是采访报道宣传,更为重要的是,他能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生者更为坚强地生存、让逝者更有尊严地离去。

  这种力量也使我得到滋养,助力我成长。自2010年成为应急突发记者以来,8年多时间,我参与大大小小的突发应急事件采访报道近2000起,从爆炸到火灾,从地震到洪水,更多的是车祸事故现场。由于大多是突发事件,有一定危险性,我也曾有过彷徨、恐惧甚至退缩。但是每当看到激流中舍生忘死的解放军战士、烈火中勇敢逆行的消防官兵、深山里默默值守的公安干警,我从他们身上就找到了这股力量,学到了使命、责任、奉献、担当。这些力量注入到我的内心和身体,让我能够不惧困难、不怕挑战,在新时代记者岗位上努力奋进、不断向前!

  (作者为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二等奖获得者)

追寻淠史杭

  王 娟

  我手里拿的是一张存储卡,这里面存储着《人间天河淠史杭》6集纪录片。虽然只有270分钟,却是我和同事们历经600多个日日夜夜、2万多公里行程,拍摄了1万多分钟的素材完成的。它凝聚着我们的心血,更凝聚着我们对淠史杭的无限深情。

  我生在大别山,喝着淠河水长大,从小就听父辈说着淠史杭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串数字:5万里人工河渠全靠上百万人肩扛手抬,淠史杭修建时挖出的土石如果垒成高、宽各1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13圈半。如今它灌溉着安徽、河南等地1000多万亩良田,作为一级饮用水源,它就像一个超级大水缸养育着2000多万人口。

  今年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0周年,为了将淠史杭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从2016年开始,我们便策划拍摄纪录片。可是60年过去了,想要找到当年淠史杭修建的亲历者成为我们拍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为了给观众还原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我们每天到处走访询问,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鼓起信心,每天的工作都在寻找与震撼、泪水与汗水交织中度过。从我的家乡六安出发,河南、江苏、北京,不管多远,我们都会去寻访,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

  一番努力之后,我们采访到了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的女儿赵涛,横排头工程的设计者、88岁高龄的谭福甲老人,参与“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大坝”修建的沈福安等等。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淠史杭建设时期艰苦的环境和建设者们大无畏的精神。

  在建设龙河口水库时,有一支由78名女性组成的“刘胡兰突击连”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突击连的连长许芳华和队员邓传英,她们都已年近80岁高龄。当年许芳华新婚才刚刚3天,就来到建设大坝的工地上;邓传英当时也只有18岁,是个身材娇小的小姑娘。工地上,8000多斤重的石磙全靠人拉,她们只能将厚厚的披肩放在身上,尽管如此,姑娘们的肩膀还是被勒出了一道道血痕。 1959年3月3日,气温依然很低,那天是大坝第三次合龙。早上6点多,随着号声响起,许芳华带领70多名女性一起跳入咆哮的山洪中。 “人在,坝在! ”她们手拉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人墙,可猛烈的山洪就像野兽一般席卷而来,好几位老乡被大水冲走了,许芳华也被冲到岸边的石头上受了伤。她说,她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这个水库不修好就不打算再回去。最终,她们用血肉之躯与执着的信念,筑起了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很多女队员都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有的甚至一辈子无法生育。邓传英老人更是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全身关节变形,卧床长达40年。

  毫无疑问,那段艰苦的岁月给建设者的身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但在他们坚毅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无怨无悔。我们也深感只有拍好纪录片,把淠史杭精神更好地传递下去,才能对得起那些拼搏奉献的建设者们,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个职业。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沿着淠史杭建设者的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我们循着淠河水流经的方向,一路追寻着淠史杭精神,也经历着一场心灵之旅。

  还记得去年冬天,刚下过一场大雪,零下十几度,我们来到当年开挖干渠的地点——赛石矶,进行现场模拍。我当时在拍摄现场,呼啸的北风夹着雪花扑打在脸上,打得生疼,双脚也被冻得麻木,握着话筒的手一直在颤抖。说实话,我当时很想回到暖和的车内,可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冰天雪地里一遍又一遍地模拍,我仿佛看到了60年前,那些修建淠史杭灌渠的建设者们也是在这样的大雪天里挖河道、修河堤,饿了嚼一口干馒头、渴了就地塞一口雪水,比我们艰苦十倍、百倍、千倍,我又有什么好惧怕寒冷呢?我赶紧拂去那些退缩的念头,立刻投入到采访中。突然我觉得好温暖,我想不仅是因为身体活动发热的原因,我更相信那是因为淠史杭精神。那一刻,我坚定地握紧了话筒,内心充满了感情,新闻也有了温度。

  今年8月19日是淠史杭开工建设60周年纪念日,纪录片先后在省、市电视台、网络新媒体播出,更多的人知道了安徽有个“世界第八大水利奇迹”——淠史杭,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历时14年建设,上百万先辈牺牲奉献,这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淠史杭灌区让淮河安澜60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我的讲述,让这份皖西儿女的情怀和大爱久久地传承,让淠史杭的精神化为智慧与力量,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

  (作者为六安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二等奖获得者)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