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铁路人”亲历赴京列车提速

访问次数: 89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11-28

[字体: ]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初冬的黄山,金黄色枝叶翩翩起舞,一列列动车在飞驰。当陆杨回想起三年前去天津上学购票、乘车的难忘情景,神色顿时飞扬起来,话匣子打开了。

  口述人:陆杨,现就职于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黄山北站

  三年前的暑期,合肥至北京方向T64次列车车票紧俏。那时,笨手笨脚的我不会网上购票,好在铁路服务人性化,为莘莘学子预留有车票。我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在车站售票窗口购买了学生票。买票那天,与我并排买票的一位阿姨,她笑盈盈地朝我说:“小姑娘,你享受学生专窗优待,真幸福啊!”

  “回想二十年前,我们到北京真是太苦了,大家挤在慢火车上20个小时,喝口水都难,来回是买票难啊!”那位旅客自言自语。

  去天津的那天下午,天气炎热,我衣衫湿透,父母护送我到合肥站。随后,伯伯接力为我提着沉重的行李袋,我拉着箱子跟在他的身后,进站乘坐T64次列车。候车室、列车上干干净净,空调开放,凉风习习。旅客进站乘车有序,行李架上的行李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我没有看到爸爸和伯伯他们曾经所说的“水泄不通、人满为患”的场面。

  车厢旅客满满,列车员早已为卧铺的旅客换上了干净的床单、被套,他们微笑服务,热情、耐心地为旅客解答疑问,一路上清理车厢垃圾,忙碌不停。他们用真情将车厢打造成温馨的“流动宾馆”。

  “40年前,铁路设备陈旧落后。到了80年代,许多车站、火车上还是没有空调,冬天烧煤炉取暖,冬冷夏热,条件艰苦。”伯伯在家经常向我们忆苦思甜:“90年代,阜阳、合肥、铜陵等地火车站民工外出淘金,春运掀起浩浩荡荡的民工大潮,火车站人山人海,车厢厕所里也挤满了人。蒸汽机时代,‘绿皮车’跑起来慢得像牛,时速只有五六十公里。”

  曾经的安徽,铁路少得可怜。1978年,省会城市合肥只有淮南线一条铁路线。1997年,合肥新客站通车运营,每天发送旅客不到一万人。

  伯伯回忆说:“90年代末,阜阳站外广场上,有的旅客为买到一张火车票,三天三夜趟在地上等候,那时铁路职工与旅客所受的苦,一言难尽。”

  1978年4月1日,合肥首次开行至北京127/128次一趟直快旅客列车,这是T63/64次列车的前身。电力时代,这趟列车提速,两地相距千余公里,运营时间由当初的近20小时压缩至现在11个半小时。40年,铁路飞速发展。京津冀铁路“公交化”,三地空时距离缩短,“同城效应”显现。

  大学期间,我和同学从天津站乘坐京津城际列车去北京游玩,车程仅需半小时,来去方便自如。我坐在平稳舒适的高铁列车上,透过窗口看风景,一路上满满的幸福感。

  高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017年10月,我在塘沽站实习,穿梭于天津市区和塘沽之间,钟爱乘坐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速度更快,座位间距更大,车厢更宽敞,不仅有双语广播,还有Wi-Fi覆盖和智能点餐服务。

  2018年8月,我走出校园,来到铁路“大家庭”。

  在蚌埠参加入路教育培训时,我有幸见到阜阳站客运值班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李玲玲。

  “火车票一票难求,曾是国人记忆中的痛。二十年前,我在阜阳做售票员的时候,铁路运能紧张,许多务工旅客来火车站买票是靠碰运气。”李玲玲在课堂上向我们讲述她的工作经历:“那时,旅客购票不像现在方便快捷。新时代,互联网购票,高铁选择座位,还有改签与退票,旅客在手机App和‘铁路客服12306官网’上只需按按快捷键就能轻松实现。”

  “如今,安徽铁路四通八达,旅客出行变得方便快捷。”李玲玲见证了安徽铁路的历史变迁,我也从她身上分享到了铁路的发展成果。

  2008年4月18日,安徽进入高铁时代,合宁客运专线开通。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运营,连通京沪高铁,拉近了合肥与上海、北京等地的时空距离。现在,从黄山北站到北京南站最快列车也只需5个多小时。2018年4月10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在合肥南站始发,旅客从合肥到北京的旅程从原来20多个小时,压缩到最快仅3个多小时。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繁荣的历史使命。抚今追昔,铁路事业蒸蒸日上,每一次的进步与发展都让我激动不已。

  这些鼓舞人心的成就,凝聚着铁路人的心血和汗水,记录着铁路职工“中国梦”的奋斗史。

  如今,我心中的铁路就像是一座互融互通的立交桥。憧憬未来,现代化的铁路交通,定会引领我们驶上强国富民路。(口述记录人:记者 史睿雯、张毅璞)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