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改革中感受“希望的田野”

访问次数: 119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1-14

[字体: ]

    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江淮大地以改革激荡乡村振兴最强音。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实施,破难题、绘蓝图、明路径,构建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 “三权分置”改革放活经营权,截至去年底,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流转率约为46%。涡阳等10个县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省5856个村完成试点,量化集体资产174亿元。全省3752个村实施“三变”改革,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开辟财产性收入的蓝海。

  春播秋收,广袤的大地不负耕耘。改革再出发,引领广大乡村奔向“富起来”“美起来”的美好明天。

  【代表委员说】省人大代表杨华:

  “活”起来的土地能“生金”

  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原本一个普通的皖北小村,却将休闲农业做得风生水起。 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高达2.5万元。

  1990年1月,杨华当选为大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与烟草公司、种子公司开展合作生产,当年村民人均增收500元。 2012年,大周村实施产业规划,通过土地流转招来7家药企,其中6家建起了白芍种植基地,当年就带动2000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次年,村里几千亩白芍花开,游人纷至沓来,大周村顺势做起了“赏花经济”,2015年举办了首届“白芍节”。

  2016年初,大周村的7000亩土地全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颁证只是起点,让经营权可流通、能交易,确权登记成果才能放大。”杨华说。他带着村干部走村串户,宣传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

  “大户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必须征得原土地承包户的同意。但村民顾虑多,怕有风险,我们就帮着做思想工作。前前后后用了近两个月,才办妥了第一户。 ”杨华说。目前,大周村已有七八户办理了抵押贷款。

  “土地是农村的基础资源,只有‘活’起来的土地才能‘生金’。 ”杨华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政策越来越好,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下一步,要继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让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用。 ”

  省政协委员卢仕仁:

  “三变”改革搅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在省政协委员卢仕仁看来,我省农村“三变”改革起步较早,成效显著。 “各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探索形成了股份合作型、委托经营型、订单生产型、发包租赁型等不同改革模式。 ”卢仕仁说。

  去年初,小岗村4288位村民作为股东首次每人领到350元的分红。从“分田”到“分股”再到“分红”,40多年来小岗村的变化,是改革促发展的最生动体现。作为来自农业战线的委员,卢仕仁感触颇深。他说,实践证明,“三变”改革盘活了农村资源要素,健全了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带动了农民增收。可以说,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搅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激发了发展活力。

  整体看,我省“三变”改革进展不平衡,集体经济发展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卢仕仁表示,今年应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扩大改革范围,落实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包租赁、委托运营、订单生产等模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好做大优势产业。强化要素支撑,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更多集体资金、农民自筹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三变”改革。 “特别是健全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成为真正的知情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卢仕仁说。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