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头条正在聚焦安徽

访问次数: 378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1-24

[字体: ]

2019年1月23日人民网首页

  “长江龙·舞起来”系列报道

  皖江奔涌八百里 绿色发展添活力

  隆冬时节,站在安徽芜湖滨江公园远望,开阔的长江上货轮往来穿梭,在建的商合杭高铁大桥飞入眼帘,只见高高的塔柱,笔直的桥体,雏形初现的大桥凌空横跨江面,又是一次“天堑变通途”的壮举。

  长江浩浩汤汤,流经安徽416公里,自安庆宿松境内的小孤山始,从马鞍山和县乌江镇附近流入江苏,贯穿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市。长江安徽段被亲切称为“八百里皖江”。

  八百里皖江一路承纳,滋养着徽风皖韵。在这里,一曲黄梅远播大江南北;在这里,李白留下“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千古佳句;在这里,成就了徽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

  八百里皖江一路放歌,承载着腾飞梦想。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安徽以绿色打底,开足马力创新创业,张开臂膀迎客天下,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扬帆远航。

长江芜湖段俯瞰远景(徐峰摄)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

  3年前,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划定航向。

  3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指导着安徽长江经济带建设,《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发布……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都贯彻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这一片叫陈家圩,由于历史原因,沿长江形成了24家非法码头、砂场,共占用岸线4300多米。”在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武装部长周勇介绍说,由此带来的问题一箩筐:物料堆场、违法建设、空气污染等,让当地人意见不断。

  2017年4月,雨山区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专项整治,最终攻克“非法码头”这一顽疾,沿线24家全部被取缔拆除。不仅如此,通过开展岸线恢复,覆土面积18万平方米,复绿420亩,为下一步绿色发展开了个好头。

  “发展不能牺牲环境、牺牲生态、牺牲资源,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在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的眼中,唯有生态先行,才能“一马当先”。

  基于此,马鞍山提出了“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下大力气倒逼产业转型,立足钢,延伸钢,不唯钢,超越钢,产业发展由“制造”向“智造”迈进。

  马鞍山转变的背后,折射出安徽长江沿线城市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安徽始终把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来抓。“切实强化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责任担当,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金经济带作出安徽贡献。”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

  安徽着力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重点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截至2018年底,安徽沿江各市整治完成4000余家“散乱污”企业,拆除长江干流沿线200多座非法码头,释放岸线30多公里。

  污染正在逐步消除,生态在不断修复。“不仅江豚栖息的环境好了,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在改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张西斌对长江环境的变化颇有感触。

  得益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如今,张西斌所在的保护区江豚数量慢慢多了起来。在他看来,这是长江环境改善的最好例证。

安徽埃夫特智能机器人手臂灵活运转,用毛笔书写汉字(张俊摄)

  从“生态绿洲”到“创新高地”

  傻子瓜子、奇瑞汽车、三只松鼠,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改革创新名片,都诞生于同一座城市——安徽芜湖。浩浩汤汤的长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血与肉,更赋予了它善于因时而变、自我创新的灵性。

  背靠长江黄金岸线,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内一片忙碌。

  于2015年从上海迁址来到芜湖的酷哇机器人厂房内,码放整齐的机器人行李箱即将被打包发往欧洲。

  单从外观上,很难看出它们与普通旅行箱的区别。但在安徽酷哇执行总裁姜广宇的眼里,这可是一只只充满“黑科技”的智能箱子。

  “只需站在箱子前按动按钮,箱子就能实现自动跟随,灵活地加速、急转和刹车,佩戴上感应手环,靠近即可开锁,远离即可上锁……”说起自己的研发成果,姜广宇头头是道。

  “芜湖做产业,不是简单地拓展一个产业,也不是延伸一条产业链,而是搭建一个产业生态圈。”芜湖市副市长曹哨兵如是说。

  记者在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采访时发现,埃夫特智能装备、安徽酷哇、芜湖行健等一批机器人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

  不只在芜湖,创新的种子已在江淮大地抽芽吐绿,茁壮成长。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给出的答案是,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优势。

  2018年,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或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装置性能达到新高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3台设备在国际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上成功应用;蚌埠玻璃设计院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逶迤流淌的长江,恰似安徽的血脉和脊梁,416公里的安徽长江沿岸,汇聚了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和智能语音等优势领域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新、从产业跟跑变市场领跑,安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美丽蜕变。

马鞍山郑蒲港 (陶涛摄)

  从“徽商古道”到“黄金水道”

  当年,古徽商翻山越岭外出经商,沿新安江往东,溯青弋江北上。留下的一条条“徽商古道”,一端牵着青山环抱的徽商故里,一端连着由他们缔造的商业传奇,不仅成就了一代代徽商,更是对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经济贸易起到重要作用。

  昔有徽商古道,今看黄金水道。

  如今的安徽,通过打造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的“大通道”格局,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续写徽商新传奇。

  2017年7月5日,满载4700吨货物的越南籍“海豚15”号货轮,自印尼布敦岛布通港抵达马鞍山郑蒲港,这标志着郑蒲港码头正式对外籍轮船开放。

  除了迎来首条外籍轮进港,当天郑蒲港至上海港外贸内支线、郑蒲港至盘锦港内贸集装箱定期班轮也同步开通。

  马鞍山郑蒲港这一皖江北岸最大深水港、水运一类开放口岸、粮食指定入境口岸的建成,不仅为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皖货皖运”增加了新的通道,也有力提升了安徽沿江港口的辐射能力。

  与此同时,合肥,这个在过去被看成铁路“局外人”的地方,如今成了全国综合铁路枢纽。短短几年,“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基本实现。

  依托黄金水道,安徽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从上世纪90年代的“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到后来的东向发展战略,再到加入长三角合作机制,安徽与长三角的参与度、紧密度、融合度不断提升。

  作为内陆融入长三角的最前沿,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发展的动作频频,好消息不断。2018年4月,继合肥、芜湖、马鞍山等5座城市之后,安徽铜陵、安庆、池州、宣城4座城市作为新成员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紧接着,当年6月,宣城、芜湖、合肥3市签署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

  皖江水诗意悠悠,黄梅戏久久回荡。

  在郑蒲港的西梁渡口,东梁山、西梁山隔江相对,激宕着“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回响,安徽今天的发展犹如巨轮远航,顺长江之水冲开天门,排闼奔涌,直入大海。(唐维红 杨成 林露 杨高宇 张磊 汪瑞华 王晓飞 张俊)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

延伸阅读:

芜湖:护一江碧水东流 创新之城再出发

长江岸线整治、固废危废排查、水源地保护、长江黄砂禁采、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93.9公里的芜湖,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着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自身与协同的关系,用好长江大保护“辩证法”,护一江碧水东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保护是芜湖高质量发...[阅读全文]

马鞍山:生态守福地 智造兴名城

马鞍山长江大桥 一江碧水向东流,一片“翠螺”出大江。山环水绕让马鞍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工业主导也让这里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面对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马鞍山该如何选择?不久前,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给出了答案:“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遵循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马鞍山进一步巩固优势,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