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简”而美,多了人情味

访问次数: 81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2-14

[字体: ]

    2月8日,农历大年初四,是霍邱县范桥镇倪庙村村民薛叶霞儿子、儿媳大喜之日。当天的婚礼喜庆而简朴。没有常见的车队、乐队等,新郎开着私家车把新娘接来领进家门。看着新娘和新郎手牵手,满脸幸福微笑,款款走进新房,薛叶霞几乎喜极而泣。

  这样的场面,让赶来观礼的记者和村民颇感意外。有的私下议论,是不是薛叶霞太抠门了?范桥镇倪庙村地处沿淮行蓄洪区,贫困现象多发,当地村民向来重人情、讲排场,尤其体现在婚嫁中。记者记忆里,每年春节期间,婚礼扎堆举办,有时一个村甚至有10多家同日办喜宴。攀比风随之盛行,人情越来越重,排场越比越大,“一家看着一家高”。谁家娶个儿媳妇,花个二三十万元也不在话下;亲友邻里随份子,一个春节往往得花几千元,为躲“人情债”,一些村民都不敢回家过年。

  薛叶霞丈夫去世得早,这么多年拉扯一儿一女长大,家里并不宽裕。儿女成年后,一家三口长年在浙江打工。前两年,儿子范小旭结识了同在浙江打工的邻村姑娘何丽,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双方家长约定今年正月举行婚礼。薛叶霞“压力山大”,一家人辛苦打工几年挣下的家底,可能一场婚礼就花个底朝天。

  怎么办?薛叶霞和儿子、儿媳商量,不搞“大场面”,婚礼简朴办,既省了自家费用,也减轻亲戚人情负担。她的建议得到两个年轻人的支持,亲家何成坚决反对,他有点生气地说:“别人嫁闺女,都热热闹闹,轮到我家,可不能这么寒酸。 ”

  事情陷入僵局,了解到情况的村干部主动出面调解,劝说何成,薛叶霞操持孩子婚礼,已经很不容易了,作为亲家要多体谅她,咱们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喜庆氛围不减……何成终于想通了。

  了解到事情原委的现场亲友,忍不住都叫好,有的称赞小两口懂事,将来生活肯定幸福美满;有的说薛叶霞给大家带了个好头,以后办婚礼尽量不铺张;有的感触花费小了,人情味反而浓了……

  远在200多公里外的庐江县田埠村一家饭店内,一场订婚礼几乎同时举行。主角是两名回乡过年的城市白领,小勇和小清。他们大学时代就相识、相恋,如今谈婚论嫁,虽在大城市工作扎根,但还是想回到家乡,办场订婚礼,让亲友共同祝福美好的未来。

  在当地,喜宴是一场订婚礼的重头戏,也是客人评价隆重与否的重要标准。喜宴的档次高低,往往取决于或多或少的几道“压桌硬菜”。自小到大,记者吃过许多喜宴,“硬菜”从过去的鸡、鸭、鱼、肉逐步变成甲鱼、螃蟹、海鲜等,菜越来越“硬”、花样也越来越繁,吃剩下的也越来越多了,有的甚至上桌什么样、撤下还是什么样。偶有客人会感慨,这么贵的菜倒掉可惜了,但又不好意思打包带走;主人家同样的菜打包多份,也吃不了。渐渐地,大家评价喜宴的档次高低,不是上了多少“硬菜”,而是剩下多少“硬菜”。

  当新年遇到喜宴,为讨个吉利,迎合客人们早已腻味的口和胃,喜宴就要更加“高大上”,“硬菜”品种也须更多。在寒暄和祝贺声中,喜宴开始,然而,菜品并不多,大家坐等的“硬菜”也只有简单的4道——鸡、鱼、虾和甲鱼,都是本地所产。或许是“菜以稀为贵”,大家吃得很香、很干净;或许是看菜下酒,大家喝酒喝得也不多,喝得最多的也只是微醺。喜宴快结束时,小勇和小清挨桌敬酒,他们一边道着歉说招待不周,一边向大家解释,他们怀念家乡传统订婚礼的喜庆,想让双方父母长辈见证他们人生的美好时刻,又不想铺张浪费,所以才特意置办了“城乡结合”的喜宴。最后,他们当众宣布,只收祝福,不收红包。

  喜宴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客人们各自散去。待饭店工作人员收拾好宴席后,记者坐下喝茶,与饭店老板闲聊。老板告诉记者,这样的喜宴,他还是头次碰到。虽然利润薄了,但省了不少人工,也容易清理桌面,餐厨垃圾也少了。他叹息:“过去,看着精心准备的菜,一倒一大垃圾桶,真心疼。一些不良习俗是时候改改了! ” (记者 朱胜利 范孝东)

  ·记者手记·

  用文明乡风滋润美好生活

  婚姻是“终身大事”,婚礼、婚俗格外受人重视。如今,不少人把婚礼庄重热烈与大操大办划上等号,铺张浪费成风。受风气裹挟,为办一场“排场”婚礼,有的家庭往往倾其所有,甚至背上沉重债务。

  这两场“新式”婚礼,令记者感触颇深,乡村群众要过上好日子,讲“面子”先要讲“里子”,必须勇于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用文明乡风滋润美好生活。婚俗是一个好“切入点”,因为年轻人更具破旧立新精神。正如一些村民所言,婚礼怎么办,关键在新人;婚俗怎么变,关键看新一代年轻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就包括乡风文明建设,期待新风疾吹,乡村婚俗更文明健康,喜事简办,喜味不减,爱意更真,人情更美。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