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敬重。会上,获奖代表俞书宏、吴宜灿、彭寿作了发言。
坚持前瞻性高水平研究,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俞书宏
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和我的团队长期坚持模拟生物矿化合成研究,发现了有机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对无机纳米结构的调控规律,创立了介观尺度“组装与矿化”相结合的合成方法,开辟了无机功能材料跨尺度可控合成的新途径。
我们的研究解决了多年来国际上难以制备宏观尺度人工珍珠母材料的世界性难题,引领了国际上仿生工程材料的研究,为今后设计和制备具有优越力学性能的一系列新型仿生工程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我们创制了包括人工骨骼、轻质防火隔热材料、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烧蚀功能复合材料、全生物质可再生木材等在内的一系列全新的高性能仿生工程材料,这类新型复合材料展现了其在航空航天、轻工建材、电子器件封装、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还发明了利用焦耳热可快速降低水面原油粘度的功能化海绵,显著提高了传统多孔疏水亲油材料对高粘度浮油的吸附速度和回收效率,被誉为“是一个原创性的概念,开启快速清理水面高粘度浮油的新纪元”,为今后应对粘性原油及轻质油品泄漏应急事故的处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考察中国科大,多次强调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当前正值全省人民进行创新驱动发展的伟大实践,也恰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之时,科技创新正在安徽大地蓬勃开展,更迫切需要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这个新时代的潮流中,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将更加珍惜省委、省政府给予的荣誉,针对我们国家对“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亟需,继续坚持前瞻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和应用,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201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得者)
坚守中子研究初心,让核能发展更安全
吴宜灿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子是核能系统的“灵魂”,也是保障核安全的源头,让核能更安全是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初心”。三十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中子输运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三个层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攻克了先进核能发展中的重要“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国际垄断与封锁,实现了重要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大型核工程项目中获得广泛应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我庆幸自己生长于这片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同时拥有良好改革传统、创新基因的土地。我和我的团队将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围绕让核能更安全的目标,继续推动中子研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名片”;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重大工程等方面,努力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践行“发展先进核能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工作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天地间、写在江淮大地上,将自主研发的系列科研成果,应用于能源、健康、信息等领域,促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研究成果的全面转化。
以能源领域为例,超小型移动式先进核能系统“核电宝”,就是我们近三十年研究工作的典型应用之一,也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在政府引导资金和产业资金的联合支持下,“核电宝”已在安徽落地研发,这项颠覆性技术有望为小型高功率、长寿命能源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目标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我省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我们衷心希望能与全体科技界同仁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推动科技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作者系201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得者)
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
彭寿
作为以硅基新材料为主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我们传承具有安徽优势的创新基因,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一批开创性成果领先世界,一批产业化项目填补空白,一批国字号荣誉不断涌现,实现了发展与创新的“比翼齐飞”,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围绕实施国家战略,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我们积极践行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的转型主线,走活硅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盘棋”,量产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站在信息显示玻璃的最前沿;量产国内一流太阳能基板玻璃,率先打破国外垄断;量产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世界首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为打造绿色转型“安徽样板”注入新动能。
围绕行业核心难题,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我们建成了行业首个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首个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创造6年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2018年中国工业大奖,这次获奖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高应变点导电玻璃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成果,又一次填补了我国在新能源基板玻璃的空白。
围绕千亿硅基蓝图,争做产业创新“领头羊”。 2018年中建材蚌埠玻璃设计院完成合并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利润超14亿元,同比增长21%,带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创造产值500亿元,同比增长22%,助推安徽成为中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
2019年是安徽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聚焦“中国第一、世界领先”,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确保今年建成“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关0.1毫米超薄柔性玻璃“卡脖子”项目,加快中国首创、国家重点专项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项目建设,缔造中国玻璃发展的新奇迹。
(本文作者系201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
短评
争当科技创新的时代先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技报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批科学家,怀揣报国梦想,冲破重重阻力,从海外毅然归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不朽贡献。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则是新时代科技报国的榜样。这些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攀登科学高峰,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原动力。
攀登科学高峰没有捷径,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然而,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特别是要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高温超导、人工智能等优势前沿领域深耕细作,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搭建创新舞台、落实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江淮大地上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记者 桂运安)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