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小渡,春风浩荡“换了人间”

访问次数: 161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4-22

[字体: ]

回访渡江战役红色旧址,记者来到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
寻访英雄老船工,感受美好新生活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21日,按照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沿线全线发动渡江战役。安庆是长江入皖后第一座城市,165公里长江岸线是渡江战役的重要战场,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就是其中之一。

  “红色回民村、绿色长江岸、金色油菜花”,硝烟散尽,春风浩荡,“换了人间”。4月19日下午,记者走进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耳闻目睹的是人民群众组织突击队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勇敢渡江,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事迹;见证了70年后,这个长江过江小渡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人间胜景。

  军民同心英勇渡江

  在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记者见到了86岁的董玉发老人。他正在这里为21日的讲解做准备。 “这张渡江船工光荣证,是对当年我们回民村船工参与渡江战役最大的精神激励。”展览馆橱窗里一张陈旧的光荣证,将老人拉回到70年前的回忆中。

  漳湖镇所处的长江江面相对较窄,容易抢渡,是解放军在望江县战役中的三个起渡点之一。过去,这里条件恶劣,贫穷落后。当时流传着“家住回族沟,长江驾破舟,十年九不收”的说法。

  1949年4月,解放军三野五兵团开到望江县沟口(现在的回民村)一带驻扎,漳湖镇回民村这个当初只有5户逃荒人家组成的沿江小渡口从此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个重要历史转折联系在一起。

  为阻止解放军渡江,撤退到长江南岸的国民党部队将回民村36条渔船全部拖到南岸封存起来,并强征村民到南岸挖战壕,修碉堡。

  无船打鱼,加上1948年当地破圩被淹,村民的生活越发困难。解放军到来后,给村民每人每天供应一斤大米。

  “谁对人民真好,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强征到江南的几十位村民知道后,偷偷跑回江北老家支援解放大军渡江。村民推举身强力壮、水性好的船工组成渡江突击队,献出木船30余条,集中在怀宁县苍蒲闸一带内河集训。 ”董玉发老人告诉记者。

  4月22日,在渡江战役全线打响之后。下午4点半,16岁的董玉发作为冲锋队员登上了第一批渡江小船,担任舵手。每艘船5名解放军划船,一名船工担任舵手。枪林弹雨中,大白天都是火光飞射,在离对岸还有二三十米距离的时候,董玉发的下巴被子弹擦过,等到上岸时,血已经浸湿了胸前的衣衫。

  “这个疤现在还留着呢,当年上岸后解放军立即用手巾给我进行了简易包扎,彼此没有再多话就匆匆告了别。 ”董老告诉记者。

  董玉发所在的回民村当时不过是一个只有300多人口的小渔村,全村72名回民船工三次主动请缨,参加了渡江任务。作为当时第一批出征的10名船工之一,董玉发也亲眼目睹了两名同村船工马吉荣、丁宪良的英勇牺牲。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10名解放军也不幸被国民党军队的枪弹击中失去生命。 ”董玉发拭了拭眼角的泪水。

  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渔民船工不怕流血牺牲,英勇作战,完成了运送大军过江的光荣任务。

  解放军二野第5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为表彰回民船工在渡江战役中作出的贡献,授予包括72名船工在内的回民渡江突击队“伊斯兰英雄”锦旗一面,并发给他们每人一张渡江船工光荣证。

  在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记者看到渡江船工光荣证、渡江船只等历史实物,也有记录当地渔民赶制“渡江船”支援前线和解放军战士渡江战斗场面的图片。一部由老船工讲述参加渡江战役革命历史的《我们的传家宝》革命历史教育片同步讲解着当年这里渡江的情景。

  每年4月21日,纪念馆都会在渡江战役起渡点遗址上开展相关纪念活动,邀请老船工讲述当年昼夜赶制渡江船只、帮助解放军开展水上训练、群众主动筹集支前物资、护送解放军渡江等英勇事迹。

  在这片土地上,70年前的伟大历史转折以及转折中的人和事,一刻都未被遗忘。

  美丽乡村“再上层楼”

  站在当年回民船工渡江地点看,沟口渡口前的长江依旧滚滚向前,但是早从战场变成了船只往来穿梭的黄金水道。回望回民村,当年驻军、备战的地方,即将成熟的油菜一望无际,一条条乡村道路通往家家户户,一幢幢新居点缀在红花绿树间。

  走进村庄,处处是生机勃勃的美景,当年硝烟弥漫的景象早已远去。

  这些年,当地投资800余万元,兴建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特色风情一条街,实施了民居改造、敬老院、雨污分流等惠民工程,建成了户户通水泥路3600米。依托特色风情、特色文化、生态田园,着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逐步开发特色旅游,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特色种植园、摩天轮观光游乐园、特色花卉园、垂钓中心、特色民宿以及民族风情园水电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四年开展油菜花系列赏游活动,单日接待游客量最高突破3500人。同时,规模化肉牛羊养殖、瓜蒌和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光伏发电正越来越红火。昔日的贫困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130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村民刘俊就住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对面。 “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牺牲。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让大伙的日子更加幸福。现在靠销售牛肉和农家乐两项,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刘俊一边招呼客人,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以不懈的奋斗致敬英雄

  暮春时节,逐级上涨的江水透着寒意。站在漳湖镇回民村的江边,听着亲历者的叙述,记者仿佛看到70年前,一批批解放军战士和支前群众在滔滔江水中奋力划浆、推船、冲锋的壮烈场景,仿佛触摸到这片土地上热血的温度。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让曾经的战线变成了沟通全国的“黄金岸线”,让曾经的战场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家园。

  采访中,当初16岁的少年,现在回民村唯一健在的船工董玉发讲述的一个细节,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当时,参与渡江任务的船工需要经过演习、训练和三次报名确认才可真正上前线,组织上允许中途反悔、放弃。然而,村里的72名船工无一退出,10名水性好的船工参与了第一批最危险的渡江任务,有村民为此牺牲也没有后退。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当年的老照片上,解放军与船工们一个个英气勃发、斗志昂扬。

  面对滔滔江水和枪林弹雨,是什么让他们无惧无悔?是什么让他们的脸上充满希望?因为他们对新中国充满着期待,充满着信心,愿意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奉献和牺牲。

  硝烟散尽,当年的亲历者逐渐老去,但理想信念不会熄灭,千百万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伟业正在胜利推进。排除万难奋勇争先的革命精神在代代传承。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满怀敬意地将其举起,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以不懈的奋斗致敬英雄,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奔跑”者。(记者 胡劲松 洪放)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