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念先进创新潜力巨大

访问次数: 124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4-24

[字体: ]

  2018年4月23日,中国电科38所发布了完全自主研发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魂芯二号A”。此芯片在一秒钟内能完成千亿次浮点操作运算,将为我国建立自主体系高端DSP产品谱系奠定坚实基础。通讯员 马启兵摄

  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集聚创新资源 释放创新动能

  记者 汪永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三年过去了,我省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创新安徽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下一步我省又将采取哪些重要举措,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9%,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9位。全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1475件,同比增长28.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3件。1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奖,较上年增加50%以上。 ”罗平用事实说话,不假思索地给出一连串精准的数字。她告诉记者,三年来,我省围绕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19个专项领域,累计凝练实施600余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仅2018年省支持经费就达2.83亿元,一批高质量成果正在加速转化:国盾量子攻克了量子安全加密关键技术,加密密钥达到10G网络数据加密处理的最高性能,相关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江淮汽车集团智能电动汽车成功开发,实现了一体化建模与集成控制的智能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技术突破。

  “要推动安徽科技创新进一步高质量快速发展,必须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集聚更多优质创新资源,释放更多创新动能。 ”罗平指出,下一步,我省将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开展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试点,指导试点高校完善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等政策操作细则。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文件贯彻落实,指导督促科研单位制定配套制度和实施办法。抓好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政策落实。支持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加强高端人才团队引进,继续每年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组织实施第七批省“外专百人计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智行动计划。

  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动能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着力扩大开放创新。罗平透露,我省正联合沪苏浙科技部门共同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承担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联动整合长三角技术市场,全力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在脑科学、核聚变堆、天地一体化、先进光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推动G60科创走廊宣芜合段建设,完善G60科创走廊规划3.0升级版,打造实体化科创合作示范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瞄准国家需要 攻关核心技术

  记者 汪永安

  近年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在技术创新上取得哪些重大成就?下一步如何瞄准国民经济面临的“卡脖子”难题进行攻关?政府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4月21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换句话说,必须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谈起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陈学东目光坚定、话语铿锵。

  三年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瞄准石油、化工、能源、军工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问题,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在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煤粉流量控制阀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萃取法提取千吨级高纯氯化锂及锂同位素分离成套装备及技术、长寿命高可靠性石化加热炉管国产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高压水射流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及其工程应用等领域攻坚克难,掌握了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超大型、重型压力容器“超重、超标、超限”等世界性难题,实现了我国全部钢制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改变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关键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建成了世界首条“千吨级高纯氯化锂”生产线,实现了长寿命高可靠性炉管国产化和产业化,炉管服役寿命由3年左右提升至8年以上。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

  “以我国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技术为例,与国外相比,我们已实现从跟跑到整体并跑、局部领跑的跨越。 ”陈学东说。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攻关的目标。 ”陈学东指出,要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瞄准国民经济面临的“卡脖子”难题进行攻关,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

  “最近,我们正组织全行业专家对我国石化细分行业装备制造技术上存在的短板、长板以及长板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梳理,明确‘补短板、强长项’的研究目标。 ”陈学东表示,建议省有关部门,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组织开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预测,加强技术难题排查凝练,建立动态清单,及时调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发挥现有优势,改变某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安徽贡献。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陈学东建议:“国家科研经费应直接投给企业或者给企业减税,由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向社会发布课题,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 ”

  4月19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装箱“植物工厂”,张放心博士在研究光照射下的植物生长情况。记者 李博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王红阳:安徽理念先进 创新潜力巨大

  记者 桂运安

  “我们与中国科大建立合作关系,主要还是基于中国科大在安徽合肥,这里建立了很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而且有不少世界级先进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快速发展的目标,让我们看到未来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也是很多院士愿意选择到安徽来开展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共同做跨学科研究的原因。”4月19日,在第三届中国科大“墨子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王红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墨子号”遨游太空、“人造太阳”屡创纪录、“超薄玻璃”突破极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三年来,安徽创新发展取得一系列世界级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和中国科大的创新能力非常强,拥有以潘建伟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在跨学科、高新技术研究上有很多突破,也有很大的潜能。 ”王红阳坦言,安徽山水秀美、人才辈出,安徽合肥发展速度和中国科大校园建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安徽希望快速发展的理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目前,王红阳院士已经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在这里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会有非常好的前景,我们寄予很大的期望。 ”王红阳表示。

  王红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家,她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炎-癌转化、信号网络调控和肝癌诊断试剂研发等均有重要建树。当天,她在主论坛上作了题为《肿瘤精准诊疗的挑战与应对》的特邀报告。

  目前,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省,精准医疗已被列入“三重一创”重要内容。作为省精准医疗重大工程牵头单位,中科普瑞昇公司搭建了我省首套自主检测和自主分析的高通量功能基因测序平台,建成我省唯一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检测平台,在血液癌症和实体瘤精准用药检测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已涵盖白血病、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等十几种癌种。我省正在建设的精准医疗平台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质子治疗机构。

  “在精准医疗领域,安徽已经有了很多样本库,也有很多跨学科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中国科大现在有很多先进技术,潘建伟教授在量子力学上有很多创新性发现,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在纳米、染色体技术有不少建树。如果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精准医疗无缝对接,一定会对新药、科研装置的研发和临床检查的进步等,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王红阳相信,在安徽合肥的创新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青年人才会加入进来,在这个平台上作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性工作。

  “精准医疗发展空间很大,既需要前沿领域的突破,也需要企业的参与。 ”王红阳表示,健康中国战略给安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需要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企业研发快速结合起来,这里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研发经费,在研发上有更多的投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安徽是一个孕育着很大发展机会的地方,科学家做研究绝不愿意只发表论文,如果我们将来有共同研发的成果,一定会选择在这里快速转化。 ”王红阳坚定地说。

  ·网友热议·

  @会飞的猪:“墨子号”和“京沪干线”,是中国科大量子科技两大代表性成果,在世界科技前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这是安徽的骄傲!希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早点落户合肥,助力安徽继续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领跑”。

  @木笔:安徽合肥是名声在外的“创新之都”,创新力量蓬勃发展,在打造“中国声谷”过程中更是集聚了众多科技创新技术与人才!比如安徽造的翻译机能够翻译50种语言,让我们出国旅行再也不用担心语言不通的问题,真正用科技改变生活。

  @徽州徐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由于政策助力,我省干细胞等新兴产业振翅而飞,这离不开省内“双创”生态的营造。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发力”加快干细胞转化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重大疾病治疗中,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

  @谢共由:从研究核聚变能的“人造太阳”,到专注太阳能的阳光电源,一股引领中国能源变革的创新力量正在安徽崛起。如今,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新能源产业集群正迎风起舞,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吹口哨的骆驼:安徽科技创新方向明、道路正、措施强、上升快,成果一流。下好创新“先手棋”,今后还需要以世界眼光布局,舍得付出,抓住企业和环境双重点,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全球人才高地。

  @PeterZ0904:安徽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与成绩有目共睹,未来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撑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新载体增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