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合作 夯实一体化根基

访问次数: 1214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5-23

[字体: ]

2018年4月10日,我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满载2万余吨铁矿砂,从浙江舟山鼠浪湖岛矿石中转码头出发,首航安徽马鞍山港。 (资料照片) 通讯员 张明伟 摄

  记者 胡旭

  放眼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无不以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根基。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根本上得益于产业体系完备、规模宏大、竞争力强。

  我省是正在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大省,也是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协同发力,让产业一体化布局持续完善,产业协同创新成效更凸显,产业升级动力更加强劲,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不断迈出铿锵步伐。

  推进协同创新 打造产业高地

  5月15日上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总部位于该区同时又在合肥市建有产业基地的科大智能公司成为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单位。 “人工智能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产业,涉及多元化的业务种类,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协作,打造完整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化。 ”科大智能中央研究院长刘伟说。这一产业联盟首批共有119家单位,其中包括我省合肥、宣城、芜湖的多家企业。

  创新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源动力,构筑协同创新网络正在驱动长三角区域整体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打造高质量的产业发展高地。如今,在长三角区域,一批抢占国内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布局。在集成电路产业上,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不断扩充晶圆制造产能到合肥长芯的存储芯片研发制造项目,长三角区域正在布局国内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实现较强的自主供给能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长三角区域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4月底成立的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由江淮汽车担任理事长单位,80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蔚来汽车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代表,通过与江淮汽车的深度合作,连续向市场投放两款新产品,其异军突起正得益于长三角区域在电动汽车领域体系化的协同创新与研发制造能力。 “从汽车产业本身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非常完备,中国绝大部分的优秀零部件公司都在长三角。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

  产业创新的根本路径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了重大的大科学装置研发平台,这些重要的科研基础设施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依托这种独特的创新优势,长三角区域正在加快推进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放共享,探索创新券区域内通用通兑机制。

  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已整合区域内1195家法人单位超过2.67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为三省一市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共享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用机制,使得企业购买区域其它地区大型仪器的科研服务后,也能够获得当地给予的奖补支持。

  搭建合作平台 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是我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积极谋划构建的重大产业合作平台。示范区将在基础设施、高端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与沪苏浙开展深度合作,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

  积极构建产业合作载体和平台,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和务实之举。在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区域内正在努力搭建多类型、高水平的产业合作载体。一批跨省产业合作平台正在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跨区域推进合作,已经签订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协议,积极打造“智能传感谷”。上海张江科技园也与浙江平湖合作,建设平湖张江科技园星星众创空间。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建设分区,并加快推进泛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联合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在上海设立了离岸创新中心,孵化100多项科研成果并且已经有40多个项目在宁波落地。

  “G60科创走廊园区联盟共建正在积极推进中,由苏州工业园区牵头,把9个城市42家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省级开发区聚合起来。 ”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峰说,这样可以打通园区之间的合作转移通道,通过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吸引产业投资项目,在园区之间进行合理布局,把一体化的产业合作平台做得更实。

  “我省将积极推动价值链分工协作,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突出“高”“新”“绿”产业导向,开展“飞地经济”等模式创新,尽快建出成效、创出品牌。加快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在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靶向药物、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新兴产业。

  优化制度环境 释放产业活力

  浙江传化集团总部的展厅内,一直展示着一幅当年萧山农民在钱塘江边围垦屯田的老照片。“主要是为了纪念和传扬一种被当地人称作‘敢喝头口水’的创新精神。 ”传化集团相关负责人颇有感触地说,如今,依托遍布全国60多座传化公路港而建立起传化智能物流体系,当初正是从这里起步。 2003年时,当地相关部门尽管并不了解“公路港”的运营模式,但还是决定将工商、公安交警、邮政服务等服务窗口布点于公路港内,用实际行动支持企业的创新探索。如今,传化集团已经构建起集城市物流中心、支付平台、智能系统于一体的高效智能物流体系,仅在线支付平台,今年以来已经完成数千万笔交易。在我省的合肥、六安、淮北,传化集团均布局建设了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项目。

  推进制度接轨,是加速要素流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一体化布局的活力之源。在相关企业负责人看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落地,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也有了务实的提升,一些常见堵点和壁垒有望逐步消除,要求企业参与当地政府项目招标必须在当地设分支机构等阻碍统一大市场的规定在一些地方已开始有所松动,这对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共认“一个章”,实现检测认证、市场准入、监管标准等全面对接互认,破除行政区划对产业要素市场化流动的阻隔,是长三角区域正在奋力推进一体化发展关键改革举措。市场准入方面,正在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市场检测方面,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基础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大通关建设方面,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努力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通过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整体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企业在区域内一体化配置资源的活力,取得更多务实的产业合作成果。

用市场机制强化产业纽带

  胡旭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不断升温。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是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链水平的重要路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注重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产业链条上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在产业深度合作中把握发展机遇,把各自的创新特色转化为发展动力,培育更多产业链上的“隐性冠军”甚至是“独角兽”企业。

  从产业合作的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已经积极布局、持续深耕长三角区域。正如有企业家所言,长三角区域既是技术、人才、资金等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之地,更是需求强劲、持续升级的消费大市场。我省创新能力强、市场空间广、发展潜力大,更要积极把握机遇,以务实行动强化企业深耕安徽的行动共识,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用市场化机制来强化产业合作的纽带。要以开放大市场来集聚发展资源,清除各类隐性壁垒,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放手鼓励和吸引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以各种方式布局我省。要注重持续优化配套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想方设法增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可获得性,营造友好亲商环境。要务实构筑产业合作平台,探索园区共建、园区联盟、产业飞地、离岸创新中心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把区域核心城市的优质要素资源更多为我所用,取得更多实实在在成果,让持续升温的“一体化”热度催生更大的发展“加速度”。

2018年7月18日,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码头,有序停放的小汽车颇为壮观。 (资料照片)通讯员 郑永星 摄

 

  “公路港”助力物流补短板

  记者 郑莉

  5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杭州市萧山区,传化集团总部坐落于此。走进一楼的展示大厅,一辆老式自行车让人印象深刻。传化1986年创业,从制造业起步,初期条件艰苦,只能依靠自行车运送产品。历经三十余年持续快速发展,如今传化集团已成长为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五大事业板块,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现拥有传化智联、新安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以及十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传化从制造业自身的痛点出发,探索实践“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模式。“大家重视铁路、航空、水路运输,却往往忽视了占国内绝大部分运量的公路物流。制造业企业面临很多物流供应链服务的痛点。直击这一痛点,传化着手打造智能物流服务平台,从最早的公路港后来发展成为城市的物流中心,如今已经建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传化网,用‘物流+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服务生产制造,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 ”传化智联品牌文化部总经理严渭炜说,目前传化智联在安徽地区,已经落地公路港有三个,包括淮北公路港、六安公路港、合肥公路港,共计服务企业600余家,在提供高效、智能化、一单到底的物流供应链服务的同时,积极推动实现区域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高速流通,服务制造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并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拿六安传化公路港来说,一家名叫“海洋羽毛”的企业过去自己寻找当地物流公司,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屡次出现货损货差的异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18年4月起,传化公路港与海洋羽毛正式合作。 “传化有效整合当地运力,集聚了一批车辆和司机,对运力质量有充分的把控,降低了成本。设专人负责,项目运作专人专责,保证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有效链接传化系统,实现系统下单、在线可视、一单到底。

  截至2018年,传化网已覆盖超过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为近20万物流商,26万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服务。 “传化网模式创新源于长三角,首先和最主要服务的也是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给传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传化智联高级副总裁周升学说,未来传化智联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将主要围绕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传化网平台建设。加大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投资布局,在持续做强现有19个公路港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区域发展规划,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一些中心城市、关键物流节点,布局落地一批项目。

    采煤沉陷区建起“水上电站”

航拍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刘龙采煤沉陷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资料照片) 记者 李博 摄

  记者 郑莉

  你知道光伏电站可以漂浮在水上吗?这种新“玩法”不仅能充分利用辽阔的水面资源,还具有建设速度快,受干扰因素少,有着无法比拟的清洁性等优势。在上海,一位皖籍企业家就兢兢业业地用了十几年时间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做到业内最优。

  5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上海市普陀区绿地科创大厦,走进上海旗华水上工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飞的办公室时,他正忙着接待一波外地来的客商。作为一名地道的安徽人,2003年大学毕业来上海创业,十多年来,孔飞一路风雨兼程,公司从最初的景观木结构设计到如今成为集研发、设计、销售、生产、施工和运维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水上漂浮系统工程国内的领军企业。

  “2014年底,我开始研究水上光伏项目。 ”孔飞说。公司成立之初,当时承接景观栈道等的木结构项目,由于水位变化不同,很多客户希望解决这一难题,这一需求启发了孔飞,于是他着手做水上浮体项目,并从水上浮桥、游艇码头,拓展到漂浮乐园,再到水上漂浮光伏电站项目。2015年,旗华承建了中国第一个水上光伏漂浮电站。

  中国蕴藏丰富的水资源,是世界上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全国有20000多个湖泊,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拓宽光伏发电应用,发展水面光伏电站可以解除土地因素的束缚。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南方多水域地区推广水上光伏电站大有可为。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两淮水面光伏示范基地建设,为光伏发电开拓一片发展新天地。2016年,旗华在安徽淮南参与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漂浮光伏电站。

  “目前旗华在国内外不同地区已成功承建了400多个水上浮体工程项目以及10多个水上漂浮光伏电站项目。 ”孔飞告诉记者,水上漂浮光伏电站项目主要包括安徽淮南、淮北采煤沉陷区大型水上漂浮光伏电站,安徽芜湖、江苏盐城大型水上漂浮光伏电站,以及越南大型水上漂浮光伏电站等。

  在业内遥遥领先的法宝是什么? “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孔飞一边说一边拿出了厚厚一沓专利证书,旗华如今已经拥有63项水上工程浮体和水上漂浮光伏浮体及系统相关专利。 “我们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一直在合作,研发高分子材料配方,实现抗氧化、抗冻、耐寒等特性,将水上工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寿命从之前的15年延伸到了25年。同时还在不断研发钢结构和铝合金结构等不同材料的水上工程项目。 ”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