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2日,美丽的江城芜湖,群贤毕至,精英荟萃。由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主办,上观新闻、安徽日报客户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这里举行。有关专家、研究机构和智库代表、企业家代表,围绕“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进行圆桌讨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5月22日,高端智库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展开圆桌讨论。当日,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芜湖举行。记者 李博 程兆 摄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
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样板
“长三角区域发展有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和‘高质量’。 ”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表示,一体化是路径,高质量是目标,要立足经济一体化,激发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开放的活力,推动长三角地区要素市场、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现代化,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在更高能级和水平上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开放既是根本路径,也是主要动力。 ”徐宪平提出长三角改革创新开放的三大重点指向:改革聚焦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变革,壮大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新动能;开放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塑造全球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对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要素自由流动提出了明确要求。“现有体制机制中的一些弊端,导致要素流动不顺畅、资源配置不合理。”徐宪平表示,要通过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实现人、地、钱等要素自由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徐宪平建议长三角地区分类放宽、放开城市落户限制,通过各种办法鼓励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变革性的创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叠加融合,推动形成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新动能。”徐宪平指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影响将远远超过前几次工业革命。企业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人才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创新的基础,政府的作用就是把上述几个方面整合起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要以技术引领制造业升级,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引领服务业拓展,以生物技术引领医药健康和农业生产的突破,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的发展。
当前,某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 “长三角作为我国最开放的地区之一,要冷静观察、主动应对,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徐宪平表示,要推广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货物自由、资金自由、投资自由、能源自由为重点,在全域逐步推进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借鉴世界银行营商体系评价标准,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立具有长三角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对外要开放,对内要放开。 ”在主旨演讲的最后,徐宪平建议,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更好的预期,特别是对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要一视同仁,使其有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发展机会。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
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化为精谨细腻“工笔画”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推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举措。要以激情、远见和决心,落实好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使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要着力推动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地。 ”周汉民指出,三省一市应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和改革诉求,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迅速转化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改革举措要系统集成,全面梳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一一对标、落地落实。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差异化,实现改革方案协同、改革落实协同、改革效果协同。特别是要抓住自贸区向长三角辐射延展、长三角产业园区整合升级、营商环境一体化优化落地等,努力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长三角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当下最大的隐患。“围绕推动科研攻关,长三角要做到人才政策一体化。”周汉民说,在芯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要支持企业积极引进人才,大胆创新,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积极性,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模式优势。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是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革的大戏。”周汉民表示,上海自贸区应充分发挥开放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可复制、可推广,还要可辐射。在自贸区建设中,做到模式新,制度新,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的方式新,打造立足大国竞争面向海外资源的“经济特区”,打造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的“制度特区”,打造高质量生活的示范区、引领区和探索区。
“改革开放一定要与国际上做比较。 ”周汉民表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落实中,要对标全球治理新概念,推动公平的竞争环境、投资者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一公平四保护”原则在长三角率先落地,形成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地。要对标世贸组织改革的中国方案,充分发挥长三角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优势,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努力抵达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长三角三省一市都制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这是相关企业的重大机遇。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进步,掌握强大的全球话语权。
人工智能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后,当前在无屏、移动、远场状态下,以语音为主,键盘、触摸等为辅的人机交互时代正在到来,将是万物互联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引擎。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不断持续进步,语音合成已经达到真人发音水平,语音识别已经超过人类速记员,机器翻译已经超过大学六级水平。“2018年11月,机器口译技术测试全球首次达到专业资格合格标准。今年3月,机器首次在全球英文比赛SQuAD2.0中超越人类的水平。这两件事,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刘庆峰说。
“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突破。”刘庆峰说,在语音识别领域,科大讯飞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承担了建设人工智能国家开发平台的重任。在最近的国际英文语音合成大赛中,科大讯飞再次获得全球第一。在非常强的噪音环境下,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仍然可以进行高水平的语音识别,真正代表了万物互联时代的语音识别应用需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家,刘庆峰自豪地表示,长三角地区将代表中国,牢牢掌握未来最重要的人机交互技术领先地位。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经进入到红利兑现的阶段。刘庆峰表示,判断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有三个标准: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应用案例,具备规模化应用和推广能力,能够用统计数据说明应用成效。 “长三角地区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谁率先在应用场景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谁就可以掌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先机。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尤其依赖技术突破,比如算法突破、数学统计建模方法和脑科学研究的深度结合等。”刘庆峰表示,只有保持顶天立地的技术信仰和战略定力,才能努力抵达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在长三角打造具有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高质量一体化赋能强劲增长极
5月22日上午,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围绕“高质量一体化赋能强劲增长极”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下好创新“先手棋”。 “长三角的科技创新,要依托现有创新优势,推动从创新高地向创新高原迈进;要坚持自信,在科技前沿的战略问题上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科技与产业创新上,要积极探索、实践和示范跑好‘最先一公里’。 ”中科大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说。
在建设“科技创新高原”方面,陈晓剑认为要依靠长三角科教资源、研究型大学科技战略力量、科创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协同和科研基础设施的大科学装置。在跑好“最先一公里”上,则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针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想法、实验和论文等有形无形成果,设立科技概念验证实验室进行评估、辅导和经费支持,弥补基础研究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间隙,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认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更多创新人才落户长三角;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卡脖子”技术,借助长三角体制机制创新模式,真正解决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明晰一体化与国际竞争的关系、一体化与差异化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的关系。 ”中科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说,“一体化”就是要抱团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最终是要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一体化”不是同质化、均衡化,而要明确重点区域,坚持差异发展;“一体化”要优化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提升竞争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和合作模式,打破区域壁垒,解决跨界地区的协调等问题。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有好的合作机制,实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桂运安)
科学配置资源打造活力动力源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5月22日上午,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企业家围绕“科学配置资源打造活力动力源”话题进行了热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董事长刘家平介绍,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是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在长三角发展势头良好。他透露,正在跟合肥有关方面洽谈合作,已基本达成合作备忘录。“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这个角度说,长三角企业发展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
亨通集团是中国光纤光网、电力电网领域规模领先的系统集成商与网络服务商之一。 “做企业没有边界,哪里有机会,我们就去哪里干。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将借力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更好融入长三角,创建更多示范智能车间,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
“我们是来自浙江的企业,一直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积极进行产业布局。 ”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发展方向为大尺寸光纤预制棒、超导电缆和储能技术。 “从总体上看,企业所处产业领域比较碎片化。我们把握机会,加大纵向整合力度,打通上下游,同时把供应链进行横向延展,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
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大型物流储运设备及非标生产设备设计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智能发展,都需要工业机器人。长三角为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 ”埃夫特董事长许礼进表示,在长三角,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可以提供很好的相互支持。 “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长三角就一定能够把工业机器人这个产业做强做大。 ”
“上海是集团总部,负责前沿研发和项目孵化等,合肥公司负责中高端研发。实际上,现在合肥在中高端人才上有比较优势。 ”作为同时在沪苏浙皖发展的徽商企业代表,上海杰士杰材料集团董事长杨桂生谈到安徽发展潜力时认为,在工程塑料领域,上海与安徽的产业关系不是简单的梯度转移,甚至在某些领域,安徽公司拥有的技术,上海总部反而没有。杨桂生表示,将发挥和利用好合肥科教优势、家电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打造更强的竞争力。(吴量亮)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