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边上的这个小村 成了渡江战役的“指挥中枢”

访问次数: 283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5-29

[字体: ]
“重走解放路,奋进新时代”长三角新媒体采访团合影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时光倒流70年,1949年1月21日午后,在合肥城东面出现了一支解放军队伍,他们身上还带着硝烟的气息,但是军纪严整,气势雄壮,从威武门(今大东门)浩浩荡荡进入了合肥城。就在前一天,盘踞在此的国民党刘汝明军队已经望风而逃,合肥这个皖中重镇就此宣告和平解放。三个月后,刚刚指挥完淮海战役的邓小平和陈毅从蚌埠乘坐火车赶到合肥肥东的瑶岗村,与粟裕、谭震林和刘伯承组成了总前委,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

气势雄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解放军当年进城的路被命名为“胜利路”

气势雄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1949年1月20日,从淮海战役溃逃到合肥的国民党刘汝明部队开始撤离合肥,华东野战军先遣队总部即命四支队一大队先向合肥进发,侦察合肥敌情。

  一大队队长李锡凤和政委齐平率两个中队于21日凌晨3时许抵达肥东磨店集。21日7时,先遣队侦察部队在合肥东门外飞机场附近与刘汝明后卫部队交火,刘汝明部队无心恋战,很快向巢县方向逃窜。后来俘虏供称:合肥城驻军刘汝明部两千多人,见解放军到来,便弃城而逃了。

  21日午后,李锡凤和齐平率队来到合肥东门城下,国民党合肥县县长龚兆庆仍留在合肥城内。他早已决定弃暗投明,一直等待解放军进城。守城的县自卫队得到龚兆庆的指示,立即打开城门。下午3时左右,李锡凤率领一个排的战士,登上东门逍遥津一带的城墙上警戒,解放军四支队一大队在齐平的带领下,从东大门沿东大街浩浩荡荡进城。

  当解放军进城时,合肥居民纷纷涌向东大街,夹道欢迎,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市民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当晚9时许,孙仲德、谭启龙等纵队和支队领导率部队进入合肥城,号称“铁打的庐州城”获得了和平解放。

  在如今的合肥市胜利路上,有一组巨大的数字,1949.1.21,这正是为了纪念这一天合肥和平解放,当年解放军入城的道路也被命名为胜利路,沿用至今。

  “总前委”来到合肥的一个小村庄里

气势雄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和平解放后的合肥百废待兴,除了建设城市,摆在解放军面前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准备即将开始的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的千里江面,皖江就占了800里,时任华野24军政治部组织干事的周克玉上将回忆说,渡江战役的首要目标是南京,解放军选择中线作为渡江的突破口。从安徽渡江有很多有利条件,皖南是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群众基础比较好。

  到了2月,在江北的无为大大小小村落里,驻扎了20多万厉兵秣马,整装待发的解放军战士。当地民众挑米担柴,修路挖河,征用民船,忙着各项支前工作。当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也积极参与其中,跟着哥哥去听动员会,又报名参加了渡江突击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这一年的暮春时节,4月初,一列闷罐火车从蚌埠开出,穿过江淮平原,缓缓驶向合肥肥东一个小村庄——瑶岗,刚刚指挥完淮海战役的邓小平、陈毅,就在这列火车上。为了便于靠前指挥整个渡江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移驻肥东县瑶岗村,在这里指挥了整个渡江作战,直至渡江胜利后进军江南。从渡江战役的酝酿到渡江作战的胜利,总前委机关始终在安徽境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尽管解放大军指战员们在合肥周边地区练兵作战,但谁也不知道总前委就设在这个小村庄里,直至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起总攻后,这一切才被人知晓。

  14岁的小姑娘成为“一等功臣”

气势雄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其中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就是从无为县白茆洲出发的。当天晚上,马毛姐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条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名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进发。当时,由于她年龄太小,不让她上船。

  凭借一股不畏牺牲的精神,马毛姐还是触动了前线的解放军战士。渡江战役中,她一手掌舵,一手划桨,船只快速地向南岸破浪前进。子弹击伤了他的右臂,马毛姐心头的执念越加坚定:“必须把第一批突击队员安全送到对岸!”

  40多分钟后,船只到达长江南岸,成为第一批抵达南岸的渡江突击队。那一晚,马毛姐兄妹俩横渡长江6趟,共运送了三船解放军到达南岸。

  渡江战役胜利后,马毛姐被授予“一等渡江功臣”、“支前模范”称号,并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马毛姐只是江北百姓积极支前的一个缩影。邓小平曾经说,江北各地党和人民努力之前,特别是皖北新区做出了超乎其自身能力的努力,尤其值得赞扬。(记者 王根喜 苏艺 吴洋 聂静洁 刘玉才 郑强强)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