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惠玲,今年55岁,是桐城市双港镇福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从一个农村妇女成长为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女能人”,再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领头人,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
1985年,我嫁到福华村时,丈夫在村小学教书,上有年迈多病的公婆,下有两弟一妹在读书,家庭负担重。好在国家已经改革开放,田地分到户,种啥自己说了算。我先选择了3亩责任田种植中药材吴芋。经过精心培育,当年就获得好收成。此后,通过“滚雪球”式发展,我现在流转了千亩土地种植板蓝根、党参、山药等6个中药材品种,并成立中药材销售公司。
1998年,组织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把我吸收到村里工作。我从带动家庭致富的“女能人”成长为村级班子的“女班长”。
福华村南北都是山,中间是常年浸水的低洼田。山上,小树老树只能当柴烧;田里,粮食产量低,效益差;村内路烂、缺电,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要想富,先修路。我带领村“两委”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把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我和村“两委”同志还大力争取项目,完成了村内河塘整修。
路平水畅,为全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村里通过盘活山场、圩田、鱼塘、闲置房屋等资源,鼓励村民和贫困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因地制宜慧选产业,大大拓宽拓展村兴民富的渠道。就在今年春季,首批110亩荒山、废地已经开挖、修整成片,发展葡萄、梨子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298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1万元。
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破旧的便民服务中心重建升级为集党员教育管理、为民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结合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契机,我们充分挖掘古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村文化广场,让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农村有机融合。
在我的倡议下,村里设立党员先锋基金,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村“两委”成员给困难家庭送去生活补助金和粮油等生活用品。我们还在村里评选“福华好人”“最美农家”“五好文明家庭”。如今,福华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村。我本人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省“三八绿色工程先进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未来,我一定带领全村群众,努力建设好福华这个“小家”,为祖国这个幸福“大家”贡献一份力量。(潘惠玲 口述 记者 胡劲松整理)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