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最近,“上海垃圾分类”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不仅拷问灵魂,还频频喜提热搜。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我们不要光顾着看热闹,因为总有一天,我们安徽人也可能和上海人一样,会被——垃——圾——分——类——逼——疯——了。最最关键的是,安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路上——
7月3日上午,安徽省省长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加快推进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不仅是安徽。事实上,一场全国性的垃圾分类攻坚战早已悄然打响。今年6月,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知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亿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城市存在着垃圾处理厂超负荷运转、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等问题。有环境专家表示,目前超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痛点很多。源头上,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高,但参与率低,处于“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行垃圾分类,既是对生态环境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加快补齐配套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构建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全链条的垃圾分类体系”、“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提出的这些措施,极具针对性,可谓对症下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垃圾山也不是一天堆成的。开展垃圾分类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近年来,“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将这形容为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不过,笔者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社区和居民共同完成;尤其是要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增强垃圾分类意识。虽然“等不起”,但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垃圾分类是直面当下的自我救赎,也是面向未来的提前预演。垃圾分类重在行动,贵在行动,也成于行动,不能因为过程艰难就放缓步伐甚至放弃推进。
“知其难而迎难而上”、“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就一定能把这项惠民利民的事情做好做实,就一定能够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代的新时尚。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