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走活区域创新“一盘棋”——“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③

访问次数: 555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7-11

[字体: ]

    区域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充分发挥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打好创新牌,激发“第一动力”,区域创新能力从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称赞我省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求我们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创新发展更是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走活区域创新“一盘棋”,以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形成了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创新浪潮。

   长三角,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富庶之地。近年来,从“江浙沪皖包邮”、相互“走亲戚”到敞开“朋友圈”、共建G60科创走廊,沪、苏、浙、皖一市三省互动频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市三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共享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京沪干线”开通……这些国之重器的诞生,汇聚了长三角科学家们的集体智慧。其中,“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量能器结构由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设计,核心部件BGO(锗酸铋晶体)量能器由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BGO晶体则由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完成。“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科大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合作研制。 “京沪干线”贯通合肥、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多个城市,通过与“墨子号”卫星连接,可以实现理论上绝对安全的洲际量子通信。在“天宫”“墨子”上成功应用的陶铝新材料,则由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研制,在淮北落地产业化,未来还会用在C919大飞机上。

  长三角地区拥有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占全国的44.7%,获得的国家科技成果奖占全国的48.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28.9%。早在2003年,我省就开始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我省正式加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近年来,长三角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围绕合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协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共建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聚焦共同关注领域开展攻关、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谋划更深层次的协同合作,成为支撑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安徽把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将会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是长三角区域创新的“主旋律”。未来,安徽将与沪苏浙携手并肩,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高水平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大走廊,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

   合芜蚌,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

  李克强总理亲自掏腰包购买讯飞翻译机,送给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在合肥,智能语音产业正在拔节壮大。去年,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0家,实现产值650亿元。在芜湖,机器人成为全市产业新名片,目前已集聚上下游重点机器人企业108家,去年产值144亿元。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强劲,0.12毫米超薄浮法电子触控玻璃创造世界纪录,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首次实现国产化。凭借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合芜蚌产业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合芜蚌的率先崛起并非偶然。作为全省区域中心,合芜蚌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成功的创新实践。2008年,我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在合芜蚌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六大工程”。2009年,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同意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扬帆起航”,朝着产业创新引领区迈进。

  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系列制度创新,让合芜蚌创新活力迸发。近年来,合芜蚌确定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多个科技重大专项,世界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诞生,京东方10.5代TFT-LCD生产线、12英寸晶圆驱动芯片制造项目实现量产,一批重大成果加速转化。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合芜蚌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一组跃动的数据,印证着合芜蚌区域创新的成果。去年,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5%和11.4%,分别占全省的49.7%、50.5%;共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79.85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32.53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8%和65.6%。在2018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居全国第8位、第42位和第44位,其中合肥、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上升1位和5位。

  多极化,构建高效协同新体系

  5月23日,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芜湖举行。成果展上,马钢公司生产的中国“复兴号”高速动车的车轮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工作人员介绍,“复兴号”动车穿上这样的“马钢鞋”,每秒能够“飞行”117米,可以跑出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去年,马钢公司研制出的时速320公里高速车轮首次驶出国门,在德国铁路公司装车上线运行,马钢成为国内首家向海外出口高速车轮的企业。

  在大别山腹地霍山县,安徽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不仅打破国外垄断,产品还出口到海外。目前,应流集团尖端铸件比肩世界一流,中国核电站几乎都应用了应流的产品,而其核心“朋友圈”多为世界500强企业。在很多人对铸造行业的印象还停留在“成吨卖”时,应流集团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按“块”供货、以“克”定价。随着叶片核心技术的突破,多家国际巨头从技术封锁转向寻求合作,向应流集团伸出“橄榄枝”。

  一枝独秀不是春。除合芜蚌外,马鞍山、滁州、铜陵等地都在“发力”创新,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去年,马鞍山、芜湖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蚌埠、滁州、铜陵、淮南市已经开始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省科技厅同意阜阳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指导支持宣城、淮北等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在国家级高新区中,除合芜蚌外,马鞍山、淮南、铜陵各有1个;滁州、安庆升级国家高新区已完成所有程序,正待国务院审批。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打造区域创新战略支点和经济增长极。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能力,加大科技向皖北和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助推皖北振兴发展和脱贫攻坚。提升科技支撑社会发展能力,围绕绿色、健康、平安等重大需求,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构建高效协同区域创新体系。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