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能的“先手棋”、“当头炮”。安徽通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出动力和活力,“管”出公平和秩序,“服”出便利和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出镜】
我现在是在合肥市蜀山区市场监管局服务大厅,现在这里每天受理的企业登记申请的数量达到了700多个,是改革前的一倍还要多,但是在服务大厅我们并没有看到排长队的现象。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甚至一次都不跑,已经成为这里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常态。
整合了工商、质监、食药监职能的蜀山区市场监管局,把原来的行政审批事项从近300项,压缩到现在的32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开通了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实施“多证合一”改革以来,市场主体从申请、审核到拿到证照,一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合肥生知本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志宏
非常快!上午我在家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上传的所有的申报资料,下午就拿到这个证了。
合肥市蜀山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陈捷
工商营业执照的设立24小时完成审批,我们通过多证合一改革,实现了七十一证合一;今年上半年我区市场主体新增2万余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
按照该减必减、能减必减的原则,安徽最大限度推进政府权力“瘦身”,目前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仅保留了197项,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今年1—7月,全省新增市场主体52.99万户,同比增长21.3%。与此同时,为了给责任做“加法”,安徽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覆盖。
安徽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郭本纯
在全国原创了权责清单的安徽经验,构建了权责清单、权力运行监管和两个服务清单三位一体的“放管服”改革的制度体系,也形成了“放管服”改革四梁八柱制度性的成果。
放权既是给市场和社会主体“松绑减负”,也是为了集中力量加强监管,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从2017年起,安徽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并初步建成随机抽查“一单两库”,其中省级层面涵盖182类434项抽查事项。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副局长 张志宏
通过全面推进“双随机 一公开”的监管,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以小概率的抽查,产生大范围的震慑,做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同时也避免人情监管、任性监管,规范政府的行为。
放得下,管得好,还要服务优。围绕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获得水电气等20个重点领域,安徽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总投资3亿多元的佰世达木业公司落户蒙城家具产业园后,由于用电量较大,供电问题一度成为关系企业能否顺利投产的关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蒙城县“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办公室积极协调当地推动解决。
亳州市蒙城县马集镇党委副书记 刘刚
投资了300多万元,从5公里之外架设了专线专变,保证该企业的用电,让企业轻装上阵。
亳州市蒙城县佰世达木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史瑞
包括我们厂房建设,还有后期各个方面证件的一些办理,政府有专员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投资决心,也是一种信心。
目前全省共选派近3万名干部深入33万多家企业解难纾困,今年1-7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343.1亿元、新增降费71.1亿元。与此同时,安徽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8)》显示,安徽省级政府透明度指数居全国第1位,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营商环境综合评分安徽居全国第5名。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监督处处长 王爱学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着力把安徽打造成全国审批事项最少、投资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让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