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讯 巢湖龙研究有了新进展,9月26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贴出了“喜报”:该馆黄建东博士与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Ryosuke Motani教授、北京大学江大勇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中国安徽巢湖马家山发现鱼龙类新种——短腿巢湖龙》被国际知名期刊Peer J录用。该篇论文的发表意味着安徽巢湖动物群添了新物种。
海生爬行类最早下海的地方在巢湖
对于巢湖龙,我们并不陌生。从2009年开始,安徽地质博物馆与北京大学三叠纪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合作,携手美国加州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的专家,对早三叠纪巢湖鱼龙动物群化石产地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系统野外调查、科学发掘和研究。
5次化石发掘,开挖土石方近10000立方,共得到了约180件爬行动物骨架化石和相当数量的鱼化石。这其中,很多标本保存非常完整,极大丰富了巢湖龙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十年时间让巢湖成为全球研究鱼龙等海生爬行类起源与演化的最重要地区——这里是鱼龙等海生爬行类最早下海的地方。
与此同时,各国专家在对新采集标本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重大发现:首次在马家山地区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胚胎的鱼龙化石,将鱼龙胎生的记录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首次在该地区发现确切的始鳍龙类化石,该标本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鳍龙类化石;首次发现了具有两栖生活习性的原始鱼龙——柔腕短吻龙,支序分析发现它在鱼龙演化谱系中处于最基部的位置,填补了陆地祖先与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鱼龙之间的演化环节;首次在该地区发现同时代个体最大的海生爬行类新材料——小头刚体龙……
新发现物种与巢湖龙系“姐妹”
在过去已有的发现中,巢湖马家山“拥有”以巢湖龙为优势类群,伴生有原始鱼龙类、鳍龙、鱼类、菊石等,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珍稀脊椎动物化石群。新一轮研究中,黄建东博士与其他专家对13件巢县巢湖龙标本进行详细观察与研究,对巢县巢湖龙的物种特征进行了修订;同时以巢湖马家山保存较为完好且已精细修理的21件巢湖龙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部分标本曾被鉴定为巢县巢湖龙),建立了巢湖龙新物种——短腿巢湖龙。
(黄芸芸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乐天茵子)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