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黄锦思和他的几枚古铜钱

访问次数: 392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12-10

[字体: ]

○2001年黄锦思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

○黄锦思

○黄锦思的几枚古铜钱

○黄锦思穿过的衣服

○黄锦思写的几本革命回忆录

在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馆所征集的文物中,有几枚古铜钱引人注目,不仅从年代上看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而且一直伴随着红二十五军老战士黄锦思的革命生涯,它们向我们诉说着一位老革命者的英勇和情怀。

珍贵的几枚古铜钱

1910年8月,黄锦思出生于河南省新县合龙村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部队任职。

刚参加革命不久,黄锦思就表现得非常英勇,参加了多次战役。“1930年12月,在攻克金家寨战斗中,父亲是主攻连突击班战士,冒死率先攻入金家寨,共歼敌官兵1000多人;1931年,在歼灭国民党军34师活捉敌师长岳维峻的战斗中,父亲所在班冲在最前面,班长副班长先后牺牲,被临时任命为副班长的父亲带领全班士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缴获机枪4挺,步枪30余支;1933年5月在七里坪打鼓岭战斗中,担任排长的父亲带领全排,在右肩胛骨被敌机枪子弹打碎,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一举攻克打鼓岭。”黄锦思的小儿子黄宁江告诉我们。

这次受伤后,黄锦思不得不住院。不久后因主力部队转移,红军医院将离家近的伤员安排回家养伤,黄锦思只得带着部队发的几块银元回家,伤愈后,他从剩下的钱中拿了几枚铜钱返回部队。“此后他一直没舍得用,这几枚铜钱就一直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黄宁江说。

1934年冬,黄锦思带着这几枚铜钱,奉命担任中共罗陂孝特委领导的红军便衣5队指导员。据黄宁江介绍,黄锦思带领十余名红军战士活跃在敌人“心脏”鄂豫皖边区的灵山、朱堂地区,主要任务是秘密发动群众支持党和红军,为党政军机关提供情报,为主力部队扩充兵员,掩护医治伤病员,为党和部队提供物资经费、装备和粮食。

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的斗争,黄锦思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果。据史料记载,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黄锦思带领的便衣队为主力部队输送兵员近500人,各种枪械400余支,提供了大量的物资经费和医药用品;先后发展小便衣队5个,农民小组500多个,瓦解土匪1000余人,争取国民党军一个排起义;多次伺机袭击敌军镇压恶霸,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把游击区扩大到信阳、罗山地区,最多时在罗陂孝地区牵制敌军达44个团,以致敌军摸不清这深山密林中有多少红军……而这些活动的直接作用,就是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和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

“这时期父亲经手上缴的银元有数十万元,但他没拿过一个铜板,口袋里装着的一直就是那几枚铜钱。”黄宁江说。1954年,黄锦思将这三年斗争写成革命回忆录《在敌人的心脏里》,被编入毛泽东唯一题写书名的《星火燎原》丛书;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时《解放军报》刊登了一批回忆长征的文章,关于坚持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回忆录只入选两篇,黄锦思《在敌人的心脏里》是其中一篇。

舍命保部队经费

1938年春,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因支队几任管钱的出纳携款逃跑,给部队生活和战斗造成不小的困境,高敬亭等支队首长决定让忠诚可靠的黄锦思任支队出纳来管钱。

“当时父亲当兵已近十年,手里一直没有离开过枪,现在让他每天管钱,他心里总是不太舒服,于是就想找司令员高敬亭谈谈。”据黄宁江介绍,当黄锦思说他不想管钱,想到战斗部队去时,高敬亭很严肃地说,“这可使不得。你不管钱,我不管钱,大家都不管钱,部队花什么?没有人在后方管钱,你到了部队也不能打胜仗。”接着他又说道,“目前部队经费困难,国民党又在捣乱,搞一点钱很不容易。你们几个人的工作,关系着四支队全体指战员的生存啊。你们几位同志非常可靠,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你们,是对你们的信任。”

高敬亭的一番话,解开了黄锦思心头的疙瘩,他安心地干起了财务工作。后来黄锦思又任四支队老七团出纳、新四军二师6旅供给部指导员,经手钱款数百万,但他身上还是这几枚铜板。“在那个年代,父亲视部队有限的经费为生命。1942年2月,日军袭击6旅旅部,父亲带着财务人员挑着两担几百万钱款,冒着日军密集炮火冲出包围圈,战斗结束后谭希林旅长急忙到供给部问经费可丢了,当得知一文不少时,当即表扬了财务人员。”

在经过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的学习后,黄锦思的战斗指挥能力再次提高。1945年4月,黄锦思任淮南独立旅4团1营教导员,他带着这几枚铜钱,带领全营在东沟攻坚战中,以一个营全歼汪伪王牌军一个营。为此4团被授予“金刚钻团”光荣称号。这也是全军仅有的两个“金刚钻团”之一。1945年7月,黄锦思带领全营在天长县大金沟战斗中击毙日伪军70余人。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黄锦思先后参加了枣庄、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等。“在渡江战役时,父亲任团政委,也是带着这几枚铜钱率全团俘敌4000余人。”黄宁江说。

传承精神创造两个“纪录”

在黄宁江等子女的眼中,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党性原则和革命传统的人。他常常以自己为例教育子女,“我1929年参军,1932年就在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当干事,不久又调到红二十五军任副排长,后又任新四军四支队前方供给部出纳;解放后我又分别在上海警备区、南京市兵役局、安徽省军区、六安军分区、芜湖军分区任过职……岗位变化频繁,但我认为,作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出色地为人民服务,都能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1965年7月黄锦思因伤病离职休养后的一天,他看到一直放在身边的这几枚铜钱,一幕幕浴血奋战,多少战友和革命人民倒下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打江山不易,固江山更难。他深切地感到要保证人民的江山永不变色,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红军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为此,他开始行动了,真正是“离而不休”。

“父亲克服年老多病、文化不高等困难,撰写了《红军战士忆当年》、《灵山便衣队》、《战斗在敌人的心脏》等革命回忆录五部共60余万字,并先后担任两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深入工厂、农村、学校、街道、部队,写出各类调查报告50多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担任27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做革命传统报告1600多场,听众达60余万人。”说起父亲,黄宁江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因为始终坚持把红军精神传承给后人,1987年南京军区给黄锦思记二等功一次,他光荣出席了全军第二次英模代表大会,并被授予“八一勋章”,“参加这次大会,父亲创了两个‘纪录’:与会年龄最大的代表,第一次在会上表彰立功的离休干部。”

在这之后,黄锦思更是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思想工作者”、“优秀校外辅导员”等称号及“奉献勋章”、“老有所为精英勋章”等。当然,黄锦思还有一种他更为看重的奖励,即人民群众的口碑:数以千计的感谢信、“老雷锋”、“老包公”、“护花人”、“工人农民的朋友”等称呼,让他时时感到开心。而在他因病于2002年11月11日逝世后,不少媒体更是争相报道老人不忘初心、不褪本色的光辉一生。

□李明李威伟程堂义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