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夯实基础,确保脱贫质量“成色足”

访问次数: 1896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3-25

[字体: ]

今年6月底前,全省将完成“三保障”等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各项工作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稳定住、巩固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

  近日,我省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出台了《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解决,6月底前,完成“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各项工作。根据该意见,将按照逐村逐户逐人逐项的要求,健全动态监测、过程管控、对账销号机制,持续开展排查整改,切实做到动态清零。保障义务教育,做好控辍保学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发放工作;保障基本医疗,落实基本医保制度、“351”“180”政策、一站式结算和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住房安全,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

  住进了新居,安居又乐业

  春分已过,春意正浓。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与儿街镇鸟观咀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派春天气象。一排崭新的瓦房坐落于山水之间,房前是一条宽阔的公路。走进路边一套新房的院子,脱贫户王立准和妻子正在厨房里烙锅巴,满屋子飘着香气。

  王立准家的新房就靠近村部,出门就是公路,室内干净敞亮,王立准领着记者挨个屋子转转,三间屋子都铺上了地板砖,彩电、空调、抽水马桶也配齐了。 “现在可算有个家样了。 ”王立准告诉记者,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老父亲也瘫痪在床,搬迁前一家人住在老山沟里。 “老房子就在半山腰上,年久失修,也没钱改造,一遇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2016年,随着当地易地搬迁项目启动,他们举家从山沟里搬到村里,终于住进了“安乐窝”。“村里还帮着我们夫妻培训就业。现在我俩做锅巴,一个月收入五六千元。 ”

  霍山地处大别山主峰腹地,很多像王立准一样的贫困户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沿河低洼易涝区,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产业难以发展,还容易遭受自然灾害。这几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很多像王立准一样的贫困户“挪了穷窝”“换了穷业”,不仅实现了安居梦,还走上了致富路。

  霍山县扶贫移民开发中心副主任程圣国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霍山县累计建设集中安置点156处,1670户5459人搬进新居。搬迁户后续发展仍需政府持续支持和帮扶,今年将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基础设施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霍山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以及就业扶贫等措施,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真正能够安居乐业。

  为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我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制订了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聚焦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做到应改尽改,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全面解决住房安全问题。2019年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06万户、完成率144%;易地扶贫搬迁涉及贫困人口2000人,已全部入住。

  医保兜了底,看病不再愁

  62岁的尹为华是涡阳县星园街道尹沟社区尹塘村的贫困户,患有糖尿病、肾病,长期需要到医院治疗。 “参加新农合后,能报销一部分医药费,但每年也要花十几万元。 ”尹为华说,多年看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大量外债而致贫,如今他享受健康扶贫政策,花费少多了。

  尹卫华告诉记者,每年花费3000元封顶,其他费用由政府承担。 “要不是国家扶贫政策好,孩子他爸可能早就不在了。因为我俩都丧失劳动能力,村里给我们办了低保,还提供了公益性岗位,疫情期间负责看路护林,每月也能挣几百块钱工资。 ”老伴高影感激地说。

  涡阳县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罗会臣告诉记者,涡阳严格执行“351”“180”等健康脱贫政策,实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有效缓解了贫困户看不起病的问题。 2019年已落实“351”政府兜底补偿1541人,落实“180”慢病补充医保34600多人,对65600多名贫困户提供签约医生服务,发放贫困人口慢性病证27100多人,推进大病专项救治工作。

  为让贫困群众病有所医,我省严格落实“351”兜底和“180”补充医保政策,619余万人次享受“351”“180”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百医驻村”“千医下乡”“万医轮训”等乡村医疗卫生能力建设百千万工程,扩大村医来源、提升服务能力,消除村级机构人员“空白点”;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县域医疗资源充分整合、集约使用,提升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资助更精准,上学有保障

  “太好了,终于可以在家安心上网课了。 ”3月份,学校通知学生准备上网课,读八年级的刘思雯收到一个惊喜,这是萧县教体局包保干部刘晓龙送来的一台平板电脑。有了这台平板,她就能在家安心上网课了。

  刘思雯是萧县大屯镇大屯村人,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她从小一直跟随奶奶生活。幸运的是,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刘思雯一直享受着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可以安心求学。为保障她在疫情期间正常上网课,萧县教体局为其赠送7寸苹果平板电脑,并资助40G流量。

  “多亏国家的好政策,孩子从小到大上学没交过学费,每学期还有600多块钱的寄宿生生活补贴,让我的负担减轻不少。 ”刘思雯的奶奶张书云感激地说。

  萧县教体局局长赵树林介绍,萧县把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下沉到23个乡镇中心校受理,为上万名困难家庭大学生提供了帮助。今年我们将坚持精准施策,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开拓在“大数据支持”下的学校精准资助渠道。完成学前、义务、高中和中职学段困难学生资助任务,完成“雨露计划”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积极探索困难家庭学生认定办法和途径,提高资助精准度,实现资助应助尽助。

  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有保障,主要是指贫困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我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生活补助发放工作,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运用控辍保学数据库,加强对失学辍学、劝返复学的动态管理;加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特岗计划”和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及“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记者 范克龙)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