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断章

访问次数: 132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5-20

[字体: ]

1

  1980年,读小学二年级的同村同年级的邓同学被我从教室里拖出来,我死死拧住的是他的耳朵,他没有办法挣扎,只能歪着头、弯着腰、呲着牙,被我拽到教室外面后,几乎瘫在了地上,眼泪叭达叭达往下掉,耳朵被拧成酱紫色。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如此发狠地向从小的玩伴下手。要知道,我那时是有名的乖孩子,聪明、老实、勤奋、孝顺,成绩第一,老师喜欢,视我为宝,村里人也皆夸我"这小子将来有大出息"。但我没有办法,邓同学也无法还击,只是因为他弄丢了我借的一个削铅笔的小刀——当时价值7分钱的小刀,来自村里另一户走亲戚的孩子,他是来自镇上粮站人家的。当他向我要小刀时,我根本赔不起,更不敢和父母说,我只能凶残如斯,而邓同学同样没能力赔偿,便只能抱头,任我拳头加身……

  这事惊动了在两个年级轮流上课的老师(语文、数学都是他一人教,当时还是民师),他在惊愕中阻止了我的行为,在了解情况后,代我们赔偿了这把小刀的钱,结束了那场让我羞愧了很多年的暴行。那一次的行径让邓同学和我疏远了很多年,而我也一直将它刻记在心里——我一惯的善良曾被7分钱击倒在贫困艰难的岁月里。

  2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从自家村办的小学里迁移到了行政村级的小学,校名叫槐光小学,地名叫梵印地,颇有些佛家的意味。大人们说,当年这里确是一处庙宇,有大德高僧隐居于此。

  小学当年有三栋平房校舍,青砖黑瓦,南北两边的是教室,西边的是老师办公室,东边算是校大门,门迎青山,日出时霞光灿灿,有蒸腾之气;南边校舍的南边是操场,那时没有水泥,只是青草地,春来草色如茵,草头滴露,孩子们衣衫破旧,或赤脚,或拖鞋,在草地上嬉戏,做操、斗鸡、跳房子,极是热闹。校南面一条沟壑相围,流而向西,渐缓渐阔,以达农田。此壑最深处有3米,宽5米,沟边树木阴深,枝蔓交覆,从山中流下的泉水从枝叶下流过,其声潺潺,弥散着清凉之气。由南而西则是一片竹林,约20余亩大小,里面松竹为主,夹有榆、枫、樟等各树,竹林密集的地方,好鸟相鸣,浓阴密匝,是我们嬉游的天堂,我们在竹林中穿行,摇曳、攀爬、迷藏,日光细碎,绿意婆娑,人在其中,有幽深隐世之感。

  由校南面出行,需一座石桥,越溪而建,桥南为原大队部,桥头一深井,水极甘冽,夏天时,小伙伴们纷纷于课后便来到井边,爬在井沿,以细线悬吊用完后的墨水瓶,探入井中取水。那水冰凉之极,入口甘甜,馀啜不尽,啧然有声。小瓶一次又一次的上下,传递在众人的口中,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旧衣、陋室、草场、书声,一瓢水,是天然滋味,也是自然的恩赐。如今想来,那竟是我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苦涩中微有甘甜,无知中孕育希望,分明是我人生中最纯朴而美好的记忆。

  3

  大约是1987年的时候,父亲伐了门前的一棵槐树,请来木匠,用了几个工时,给家里添置了一件高档的工具——板车。它的到来,恍如"天恩浩荡",大大降低了繁重农活对我们的"摧残"。当年父亲带着我们兄妹六人,耕种8亩多水田和一亩多的山地,春种秋收,"双抢""三秋",播种育苗,犁田打坝,栽秧割稻,收割运输,多少忙碌,多少汗水,已无法记得清楚。但那个时代,乡间所有的重物都要靠肩背扛。肩挑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是考量一个人能否吃苦耐劳的重要标准。一个好的肩挑手,必须是能左右肩均能负重的人,这样才能轮换着肩挑,便于长途奔走。那时,父兄们常常翻山越岭,奔走十几里山路,将在山中砍伐的荒草靠一条扁担挑到家。读书的我偶尔也参与其中,哥哥们一次6捆草,约150斤左右,我则只能挑4捆草,即便这样,到家时,已是双肩红肿,腰腿乏力,疼痛难忍。到第二趟时,早已心生怯意,但也只能牙关紧咬,扁担上肩,希望能为父兄们助一点微薄之力。板车出现后,一车可拉五六百斤的重物,一人拉一人推,让我们沉重的肉身从此变得轻盈而飞翔。 

  自行车的出现则在1987年我读高中的时候,得益于在南京打工的大哥的辛苦付出,才有机会买了一辆长征牌的载重自行车,花了有100多元钱(当时我一学期的学费才7块钱)。自行车的出现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更让我的每天十余里的上学之路变得轻松而写意,而这种轻快也似乎让我们对艰涩未来多了几许莫名的憧憬。

  此后又经10年,1997年的时候,走入婚姻殿堂的我获得了妻子陪嫁的一辆新大洲轻骑摩托,它的出现,是我多年慢生活的又一次提速与提升。那时尚在乡村为人师的我,一骑绝尘在乡村公路上,将当年躬身于稻田间腰酸背痛、有汗如倾的怨怅尽付风中。

  再后十余年,2014年时候,一辆白色的斯柯达明锐成为我的代步工具,从此,它便在我如今的栖居地和故乡之间不间断往复,让曾经不绝如缕的乡愁变得不再那么浓烈——因为,只须一个多小时,自己便能投身在故乡的怀抱,那些忆念便可以化作亲人乡邻间的欢晤。这是多么奇妙的变化。

  而数十年间,关于车的故事,映照着曾经的贫穷,也烛照着我们对未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时光远去、年代更替,生活终在不断变化的车轮上向着更新更好的未来滚滚向前。

  是为之记。

  (第十届“省直机关读书月”之“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优秀奖)(胡作法)

 

    信息来源:安徽机关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