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积极探索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员额制管理新模式

访问次数: 1385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8-14

[字体: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是城市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合肥市包河区自2002年建区以来,短短十几年间,完成从郊区到城区,再到中心城区的转变,人口从近40万增加到140多万,成为全省经济实力“第一城区”。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涌入,社会管理事务和服务内容成几何式增长,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但同时,基层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城市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充实基层力量,稳定工作队伍,包河区立足现实形势,大胆探索创新,对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实行员额制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为实现基层科学治理、精准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严格核定员额,确保“控得住”。包河区现有13个街道(镇、大社区),567个居民小区,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导致各街道(镇、大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与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管理幅度、居民构成及特定人群服务对象等要素缺少匹配。为解决这一难题,包河区围绕“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这一目标,坚持“严控总量、满足急需,核准使用、规范管理”原则,科学核定各单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总量,严格控制并进行动态调整。摸底掌握现状。开展调研座谈30余次,听取各街道(镇、大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日常管理、人员配备规模、反映诉求热点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系统梳理出类型多样不协调、管理制度不完善、进出渠道不规范、人员管理不严格、待遇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切实摸清各单位社区工作人员的底数和现状,找准了工作切入点,为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分类统一基数。按照街道(镇、大社区)机关和社区(村)两个层级,细化核定标准,分门别类确定基数。其中,街道(镇、大社区)机关按75名作为基数标准;社区(村)按行政村、城市社区、村改社区三种类型,分别以12名、16名、20名作为基数标准。据实调控系数。根据各街道(镇、大社区)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等要素,划分为一类单位、二类单位、三类单位三个类别,分类确定调整系数,采取基数乘以调整系数的方式,最终核算出全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总员额3007名,实现了由按条线工作需要向按基层发展和群众需求设置岗位的转变。建立调整机制。原则上每三年根据各街道(镇、大社区)职能任务增减以及服务人口、区域面积调整等情况,结合全区重点任务、重点建设项目等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遇有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区划调整等情况,由区委编办研究并拿出意见,报区委编委审核后适时调整。

    二是强化薪酬激励,确保“留得下”。针对社区工作人员进出渠道不一、薪酬标准不一、管理考核不一等问题,以推行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员额制管理为探索,形成合理核定员额、划分岗位等级、加强管理考核、畅通进出机制的规范程序,让社区工作人员有干头有奔头。实行定岗定资。将社区工作人员分为“四岗十八级”,破解“招不来、留不住、流动大”难题,其中,“四岗”即主管、副主管、主办、助理四个岗位,主管包括社区(村)“两委”正职、各街道(镇、大社区)党政内设机构和服务中心正职等;副主管包括以上人员副职;主办包括社区(村)正副职以外的“两委”其他专职成员;助理指一般社区工作人员。“十八级”即对社区工作人员按社区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设置相应等级,主管为7—18级、副主管为5—16级、主办为3—14级、助理为1—12级,相同年限情况下,大专及以上学历可提高1—5级,实现一人一岗、一岗一待遇。实行“全科社工”。建立专职社区工作人员职业水平认证制度,定期安排轮岗交流、教育培训等,不断提高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履职尽责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考评体系。年度考核计入个人人事档案,作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调整岗位、提升等级、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考核称职的,每三年调整1级,连续三年优秀的,优先晋升职位,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三是拓宽职业渠道,确保“干得好”。建立并优化专职社区工作人员能力提升体系、职业成长体系、职业认同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的优秀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严把人员入口关。新增社区工作人员一律由区统一公开招聘,优先录用能力素质优秀、在群众中有威望及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对在街道(镇、大社区)工作满三年的优秀劳务派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在额度范围内,经规范程序可以转岗为专职社区工作人员,转岗比例原则上控制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10%以内,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坚定了社区工作人员扎根基层、奉献社区、服务居民的信心。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为打破社区工作人员晋升天花板,包河区积极推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通过选举进入社区“两委”班子,通过“社区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街镇党政班子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通过把长期扎根基层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选拔到街道领导岗位或纳入事业编制,把年纪较轻、潜力较大、一贯表现好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列为区管后备干部,让优秀的人才看到希望,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实行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员额制管理模式,从横向维度看,变多头管理、条块管理为单一的总量控制,既严格落实制度要求,有效控制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的无序增长,又压缩了工作环节、简化了审批程序,有力、有效满足各单位用人需求,实现人员梯次递补、工作无缝衔接。从纵向维度看,变年度申报为聘补结合,既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稳定的人员队伍结构,又缩短了时间跨度、提高了审批效率,满足群众日益优质高效的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品质和效益。同时,围绕专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揽子配套政策,严格规范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的岗位安排、晋升机制,赢得工作人员对单位的认同感、归宿感,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挖掘工作潜能,提高工作饱和度和“人均产出”,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