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战贫,用行动兑现承诺!看沉甸甸的

访问次数: 146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8-18

[字体: ]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第一站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走进花石乡大湾村农家院落,与老区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这是总书记的殷殷重托。

  全省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484万人降到2019年底8.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1%降至0.16%。 2016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从全国第17位提高到第12位,年均增长9.6%。这是承载着沉甸甸获得感的“安徽答卷”。

  巍巍大别山,山山坳坳镌刻下践诺者的足迹。汤汤淮河水,不舍昼夜见证着奋进者的执着。

  安徽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江淮分水岭横亘中部,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淮河流域等水旱灾害易发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 2014年全省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3000个,分布于全部16个省辖市,贫困户达188万户484万人。

  多年难断“穷根子”,山河负重。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生活着100多万人的淮河行蓄洪区更是频繁受灾的“发展洼地”,运用次数最多的蒙洼行蓄洪区庄台人均居住面积曾仅为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的6%,贫困发生率高达全省两倍多。

  一朝甩掉“穷帽子”,山河一新。 2020年4月29日,全省最后一批9个国家级贫困县完成退出公示,历史性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落后面貌。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如今,在大湾村,脱贫户陈泽申时常客串村里的“导游”,向络绎不绝的游客介绍大湾村脱贫历程。2019年,他家年收入突破4万元。 “老了还住上了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说到这里,老陈笑了。

金寨县大湾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 吴文兵/摄

  洪水淹了农田,但冲不断农民增收路。 7月20日,蒙洼行蓄洪区第16次启用蓄洪,但位于阜南王家坝镇保庄圩内的贝丝诺服饰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却一刻不停,80多名工人加紧生产。经历过多次蓄洪的脱贫户张雪说,他们夫妻俩都在就业扶贫车间上班,一年收入过万元。 “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发愁了,眼前的困难一定能过去。 ”谈到这次蓄洪,张雪多了些淡定。

  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上下同欲者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安徽这个饱经沧桑忧患的农业大省凝聚了凯歌行进的磅礴动力,从长期“总量居中、人均靠后”一跃成为“总量居前,人均居中”,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历史性地跃居全国第九位,区域性整体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江淮战贫,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恢弘交响,书写着不负人民的时代新篇。

  坚持基本方略,攻坚深度贫困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为首位重点,攻坚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创出安徽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水退人进帮扶忙。今夏安徽遭遇多年未遇特大洪灾,当前,扶贫产业项目灾后恢复如火如荼有序推进。

  7月29日,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谢圩村,村民谢长文领到了“深贫保”5万元的灾害保险理赔款。这项金融保险扶贫措施,由当地政府出资投保,针对贫困户特色种养产业进行保险,发挥金融保险杠杆效应,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2019年,老谢靠养鸡脱贫,今年鸡舍曾被洪水淹没,有了这笔保险款,他的养鸡脱贫路子更稳当了。

  8月4日,阜阳市颍上县赛涧乡养殖户桑志国家,扶贫工作人员详细摸排他在洪灾中遭受的损失。阜阳市受灾程度重,启用了蒙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等4个沿淮行蓄洪区。行蓄洪区仍在退水,摸底排查全面铺开,帮扶措施及时跟进。行蓄洪区周边各类带贫主体,只要吸纳沿淮行蓄洪区贫困户及边缘户劳动力就业的,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而且没有最高额度限制。

  天有不测风云。让精准帮扶举措跑在贫困发生之前,确保不出现因灾致贫返贫。特大洪灾面前,安徽全省上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核心要义,为贫困群众筑起更加坚实的防灾减灾屏障。

  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安徽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贫困发生率是9.1%。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安徽脱贫攻坚在深度、广度、精准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标注了新的历史刻度。

  2019年,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0.16%。今年最后一批退出的9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较建档立卡时增长了3.2倍;集体经济村均收入由0.9万元增长到31.1万元,6年翻了5番,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关键之要在于在落实精准扶贫方略上下足“绣花”功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扶贫必先识贫。围绕解决“扶持谁”,在贫困户建档立卡这个源头性环节,安徽坚持动态性、持续性追踪贫困人口的变化,掌握贫困程度,摸清致贫原因,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每年都去贫困村驻村蹲点、“解剖麻雀”,常态化开展随机走访,“四不两直”、暗访明查,深入了解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进展等第一手动态,以上率下,彰显一抓到底、真抓实干、重行践诺的鲜明导向。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安徽始终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作为脱贫攻坚首位重点,同时聚力攻坚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上级下级捆到一起干,勠力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

  2018年开始,省级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县。今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23个贫困革命老区县20.75亿元,较2019年增长25.02%,9个深度贫困县13.86亿元,增长23.54%。

  面对疫情冲击和特大洪灾影响,在加大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帮扶力度的同时,还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等纳入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同步录入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系统管理,过程管控,已经落实的各类帮扶措施超过1249万条,让精准扶贫体系覆盖到全部困难群众。

  金寨县铁冲乡,曾经荒草丛生的贫瘠岗地上,近年来开辟了4500亩油茶林,一半以上已经挂果,带动农户户均增收7000元左右。小小的油茶树,见证了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

  今年,金寨县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脱贫超过12.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1%降至2019年的0.31%,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围绕解决“谁来扶”,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严密有力责任体系,畅通了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下沉、向贫困地区集聚的高效通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3.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410.9亿元。创新扶贫项目库管理模式,资金全部来源于一个“蓄水池”,项目全部源于一个“项目库”,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在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下,各类市场主体也积极行动起来,在贫困地区建项目、育产业、拓市场。千企帮千村,9572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6360个贫困村,帮扶贫困人口85万人次。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持续升级着贫困地区的发展热度。

  临泉县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脱贫攻坚任务重。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这个昔日冷寂的皖北贫困县,加速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和企业家。不仅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扶贫基金会,搭建起扶贫事业公益平台,更有260多家企业主动投身脱贫一线,滚动实施了640多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861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围绕解决“怎么扶”,安徽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全面探索独具特色的脱贫路径。

  光伏扶贫、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到村到组精准帮扶等措施创出了脱贫攻坚的“安徽经验”,组织实施这些项目的相关方面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奖励。在全国率先出台健康扶贫“351”“180”医疗保障政策,大幅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有力阻遏因病致贫这个最突出、最普遍的致贫成因。

  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最为关键、稳定长效的脱贫路径。

  从一名贫困的母亲成长为“20多个孩子的妈妈”,曾经因病致贫的高利萍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了人生的华章。她是界首市田营镇姜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身负20多万元外债。在村里帮扶下,她刻苦钻研养牛技术,2016年7月第一次靠养牛赚了2万元,之后持续扩大养殖规模,成立圆梦家庭农场。如今,她带动了23户贫困户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还资助了20多个家境困难的孩子。

  昔日贫困户,今朝带头人。这样的励志故事,是贫困群众勤劳拼搏的生动缩影,更昭示着贫困地区生机蓬勃的崭新前景。

  聚焦核心指标,咬定收官目标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统筹防贫防疫防灾三线作战,把防范因灾致贫返贫作为当前突出任务,推进“三管”“五防”,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夏“入梅”后,大别山区曾一度是暴雨中心。但面对持续的强降雨,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贫困户黄做超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

  “以前住的深山老屋,一到下大雨,村里经常把大家转移走,怕发生山体滑坡。 ”黄做超说,随着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启动,他搬进了集中迁建点新建的楼房里。自家的山场和土地也流转出去了,他在当地食用菌基地务工,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不仅住得安心,而且收入也稳定,“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 ”老黄笑呵呵地说。

  如今,与黄做超一样,安徽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新房。全省共推进了覆盖8.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26676户,目前入住率达到100%。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措施动态跟进,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到2019年底,安徽总体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贫困村全部通了宽带网络,提前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 124.3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今夏特大洪灾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全面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对困难群众受灾状况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帮扶救助。全省30多万受灾贫困群众及边缘户及时受助,目前没有发生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在淮河行蓄洪区,老乡们居住的庄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堤防建设的堤旁庄台,蓄洪后可通过堤顶道路与外界相连;另一类是湖心庄台,蓄洪后就成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蒙洼蓄洪区郜台乡汪堰庄台就是一座湖心庄台。谈及以前历次蓄洪,村民诉苦最多的就是吃水:“只能把洪水打回家直接沉淀下就拿来做饭烧水,很多人吃这种水都生病了。 ”村民们说,但今年蓄洪后,他们不再为此忧心。当地建起集中供水厂,供水管网接到村民家中。有了放心的水喝,洪水中生活也更安心。

  洪水正在退去,安徽把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突出位置,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咬定攻坚目标,确保动态清零。对直接关系到受灾贫困群众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全部予以解决,确保实现动态清零。今年底前基本完成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各项任务,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全面排查、摸清贫困群众受灾情况,针对贫困群众灾后恢复需求,逐人逐户施策,逐项逐条落实,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措施,引导帮助受灾贫困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点支持受灾贫困村尽快恢复重建,做到困难问题逐项解决、逐一销号,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8月6日,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大庙村外,田地里积水还没完全退去,脱贫户宋怀兰已经开始下地干活。“村里关心我,让我到金银花种植基地务工,拔草摘花,每个月有近2000元收入。 ”宋怀兰说,有了稳定的收入,虽然遭灾也不像以前那样发愁了。

  预判风险、预置措施,滚动帮扶、动态清零。大疫大灾面前,安徽坚持以底线思维应对各类风险,以确定性措施化解不确定性变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这一核心指标,持续强化战贫战疫战灾三线作战的制胜底气和韧劲。

  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大工作力度,逐项落实精准帮扶措施,3月底前,对就业务工、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滞销农产品、贫困户子女网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四个清零”,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截至8月13日,全省返岗就业贫困人口163.95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超过去年。

  创新方法机制,主动化解风险。推进“三管”“五防”,强化脱贫人口分类管理、脱贫监测户重点帮扶、边缘户监测帮扶。针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产业带“断链”、失业和家庭变故五类风险,明确29个主要风险点并预置了33条应对措施,对各类风险做到对症施治、防于未萌。

  织密织牢保障网络,强化稳定脱贫能力。今年1月-7月,全省贫困人口享受健康脱贫“351”住院兜底保障待遇和“180”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障待遇共计371.25万人次,累计报销医药费用46.87亿元,医疗保障体系的“网底”兜得更牢。

  60.6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今年春季学期共获得资助资金7.3亿元。疫情期间,全省存在线上学习困难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获赠手机4117人、获赠流量3735人、获赠电视机或电脑612人、获电视网络及电脑宽带支持5135人,未发生贫困学生受疫情影响“停课停学”现象。

  8.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成长劳动力今年春季学期享受“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1.29亿元,接受职业教育、提升就业技能,有力促进贫困家庭子女稳定就业。截至7月底,全省累计开发光伏扶贫公益岗位11.05万个,吸纳11.05万名贫困人口就业。就业门路更宽了,收入来源更加稳定可靠。

  战贫战疫战灾三线统筹,动态清零风险源,织牢防止返贫致贫篱笆。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安徽全力把握制胜主动权。

庐江县罗河镇鲍店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通讯员 周跃东/摄

  勠力根本之策,增强造血功能

  ——强化产业根本支撑,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闯出“四带一自”模式,将贫困户聚集在产业链上,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金银花成了摇钱树”。这句话几乎成了怀远县双桥集镇党委书记高瑞林的“口头禅”。

  “金银花一次种植多年受益,大大拓宽了我们产业扶贫的路子。 ”在这个镇建成的中草药产业园内,高瑞林掰着手指算起了细账:贫困户依托订单生产带动,亩均获益2000元以上;以土地入股,户均保底加分红600元以上;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60元—70元,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密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带贫主体,把贫困户聚集在产业链上。这是安徽扶贫产业振兴、带贫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

  截至6月底,安徽实施“三变”改革的村达9987个,占比61.5%。大力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带贫新型经营主体达4.3万个。

  霍邱县城西湖乡充分利用沿淮行蓄洪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流转6个村的土地建成2.3万亩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城西湖万亩莲藕种植基地,带动592户贫困户增收400万元。

  邹台村的贫困户汪新民已经连续在这个基地干了3年活,早已从“生手”变成了熟练工。 “出家门口走个几分钟就能上班,家里有事可以有个照应,活不算重,一年到手收入能有2万多元。”汪新民乐呵呵地说。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这就需要多点发力、多极培育,广泛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带贫积极性,持续增强带贫能力。

  安徽始终注重带贫能力的培育和建设,闯出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支持贫困群众自种自养的“四带一自”有效模式,持续提升带贫覆盖面和稳定性。

  全省2万个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小额扶贫信贷等行之有效路径持续发挥带贫效应。截至6月底,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44.8亿元、涉及贫困户91.76万户。

  全省历年累计发展且目前仍在发挥效益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3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全省贫困村现有电商网点2623个,提升特色农产品上行能力。线上线下联动,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3分钟从家门到厂门,5分钟从厂门到孩子校门,这是定远县蒋集镇蒋岗村贫困户黄小红的日常生活写照。扶贫工厂开到了家门口,让她务工、顾家两不误。

  蒋集镇整合4个村的扶贫资金建设了就业扶贫车间,引进一家大型包装企业入驻。投产以来,产销两旺,日产6万只包装箱,吸纳周边村民260多人在此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0多人。

  企业兴办就业扶贫车间,招收困难群众就业,彰显了“先富带后富”的深远意义。截至7月底,全省962家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582人,吸纳就业数量逐年增加,带贫益贫成效日益显现。

  今夏洪灾中,部分就业扶贫车间受淹停产。加快就业扶贫车间恢复生产,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当务之急。截至7月底,革命老区六安市的157家就业扶贫车间已经全面恢复生产。

  贫困地区千方百计畅通市场、工厂、农场大循环,让产业振兴根基越扎越深、路子越走越宽,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

  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将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入股,建起129亩的水果基地,办起果酒加工厂。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419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

  这个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腹地、天仙河穿境而过的秀美村庄,正在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

  强化五级带动,推进尽锐出战

  ——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五级书记抓扶贫,强化“一抓双促”,抓实问题整改,贫困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地变身防汛抢险“冲锋队”。今年入汛后,巢湖流域发生超历史特大洪水,位于巢湖南岸的庐江县,全县2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闻“汛”而动,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扶贫,切实担起防汛、扶贫“双责”。

  “幸亏村里提前帮我们把粮食、棉被、衣服都转到高处,不然吃的穿的都会被淹掉。 ”庐江县柯坦镇柿树村村民郑义为回忆起7月中旬受灾的一幕,话语中仍然充满感激。 7月18日晚,连续强降雨后,家门口当家塘水位迅速上涨,眼看水就要漫进家中,情急之下,他打通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倪友胜的电话。倪友胜率扶贫工作队队员第一时间来到他家,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险情,让他家免受损失。

  今夏特大洪灾中,安徽抗洪抢险第一线处处闪现着扶贫工作队的身影,充分彰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不仅是脱贫致富的领头人,更是群众在灾难紧急关头的“主心骨”。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徽全省上下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户不脱贫,我就不撤岗! ”这是4年前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安徽300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铮铮誓言。

  近年来,大湾村党总支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努力带领贫困乡亲摘穷帽、拔穷根,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驰而不息地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深入13个市3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指导22次,带头走基层、察实情、出实招、解难题;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3次“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调研指导活动,31位省级负责同志深入16个市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开展调研61次,督促和指导各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各地各部门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把骨干力量派在脱贫攻坚一线,实行尽锐出战,分两批累计派出驻村工作队11327支、驻村帮扶干部27595人。集中各类要素资源,加强统筹协调联动,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基层,靠的是过硬作风。

  夯实基层基础。推深做实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一抓双促”工程。配齐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选优派好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努力锻造一支素质过硬、敢打硬仗、攻坚克难的基层扶贫队伍。今年以来,全省601个不足3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人员全部补齐配备到位,持续强化基层工作力量。

  锤炼过硬作风。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敢打硬仗。今年以来,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34起834人。积极巩固拓展基层减负成果,2019年扶贫领域文件同比减少60.9%、会议减少47.6%、督查检查考核同比减少66.7%,让基层更加聚精会神干实事、心无旁骛抓脱贫。

  抓实问题整改。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全面补齐短板、打牢工作基础、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重要举措。逐项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压紧压实各方整改责任,打好“354+N”突出问题整改歼灭战,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正在持续巩固提升。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大批干部加快成长,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贫困治理能力得到根本提升,全省31个贫困县群众满意度均在98%以上。

  干群一条心,决胜收官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7100万江淮儿女必将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记者 胡旭、范克龙、朱胜利 执笔)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