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创新举措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

访问次数: 122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8-28

[字体: ]

    近年来,宁国市根据省编办等四部门《关于印发〈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创新举措、深入挖潜,切实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严格落实标准。宁国市根据宣城市委编办《关于宁国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编制周转池工作方案的批复》(宣编办〔2019〕23号)要求,第一时间向宁国市教体局传达了文件精神和上级有关工作要求,督促市教体局按照新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规模和标准,做好各中小学校编制核定和保障工作。

    二是完成普高核编。2月份,宁国市委编委下发了《关于同意核定有关学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批复》,根据现有教师队伍现状和工作需要,重新核定了合并后的宁国中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为405名。同时,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全面做好富余教师的分流安置工作,待教师安置到位后再重新核定编制数。

    三是挖潜创新并举。分类核定。首先,将具有82%生源的城区,作为核编的是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国标的师生比进行核定;其次,针对农村学校普遍生源不足,还有一定数量村完小、教学点、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情况,则根据教育部教人〔2002〕8号文件精神,按照班师比进行核定。同时,结合学科配套进行逐校统计,确保2292名的编制规模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学校运转需要;合理配置。通过公开招聘、选调进城、市外调入等方式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根据自然减员情况,结合学科配套需要,每年都审批一定数量的编制计划为全市中小学校补充相关课任教师,不断促进了教师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县管校聘。全面实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在编制和岗位总量内,分校定编定岗,结合全市教职工配置比例等情况,确定各学校的岗位聘任指标。然后,开展教师在农村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和跨学校竞聘。打破同类学校教师交流壁垒,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和竞相比拼,切实激发教师活力和潜能。(刘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