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兴产业 凝心聚力奔小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关注安徽①

访问次数: 111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9-24

[字体: ]

    8月24日至28日,由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集中采访活动在我省开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3家中央媒体,以及省内多家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分赴合肥、六安、滁州等市,将笔端、镜头、话筒对准江淮大地基层干部群众,探寻江淮儿女全面小康路上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

  近期,多家中央媒体将头版头条或重要位置留给了安徽。 9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报道小岗村办起新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去年小岗村游客突破115万人次。小岗村还不断改善村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小岗村农业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大提升,小岗村村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什么是小康,如何实现小康?记者走在安徽乡间的小路,听人们讲述自己的小康故事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产业。

  农民日报推出《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报道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通过“马郢计划”,将“助学”“助村”“助农”三部分有机融合,主推乡村体验游;滁州市全椒县发展薄壳山核桃,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霍山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光明日报9月20日报道了《安徽凤阳:花鼓唱出四十年巨变》,通过小岗村村民陈玉芝、邓凡兰姑嫂二人用凤阳传统的花鼓小锣技艺,向游客倾情演绎40年来发生在安徽凤阳的巨大变化。在凤阳,无论工厂城区还是山野乡间,奔赴小康路上,这座城市正在释放无限活力与巨大潜能。

  工人日报推出《脱贫村的新目标》,报道金寨县大湾村用好政策,发展产业,让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大湾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旅游项目,目前已接待一万多人,大湾漂流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湾村村民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光伏发电、土地流转和发展茶经济让村民脱贫致富。

  产业红火发展,离不开“村企联建”的功劳。 9月22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村企联建”让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聚焦南谯区通过“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思路、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村里土地、劳动力资源,因地制宜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少不了一个个致富带头人。科技日报推出了《先富带后富“葡萄大王”的帮扶心愿》,报道了六安市金安区葡萄种植大户王虎致富后不忘乡邻,带动当地30多个村民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并为13个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62岁的刘善菊是金安区马头镇的村民,在葡萄园里打工,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她表示:“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我还要继续干下去! ”(记者 汤超)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