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70年前,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强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他们以坚强、无畏、勇敢,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用青春生命,缔造了一代中国人的伟大与光荣!
在这支英雄的军队里,还有一个神秘的兵种——铁道兵。修路、架桥保畅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搭建起来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胜利后,这些归国志愿军老战士继续投身到祖国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为祖国修铁路。
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中安在线徽镜映像工作室记者走进中铁四局采访拍摄1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宋恒 徽镜映像工作室记者 刘玉才)

1.叶文质,男,1933年出生,湖北武汉人,现居包河区,原衡阳铁路局公安。
1952年底入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工作。凯旋回国后,先后参与了集二铁路、大沙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1979年调入铁四局纪委工作,1993年10月1日在局机关退休。

2.盛仁声,男,1927年出生,江苏苏州人,现居包河区,入朝前在松花江桥工处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入朝,在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任职。回国后,先后参与了宝成铁路、2208线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曾担任铁四局二处总工、处长,1995年离休。

3.王志进,男,1927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现居包河区,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任职。回国后,参加过宝成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皖赣铁路等工程建设,曾担任铁四局政治部副主任,1978年离休。

4.张运清,男,1933年出生,四川中江人,现居包河区,1950年参军,在61军54团任通信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随部队在鸭绿江桥边修筑国防工事。其后参与了丰沙铁路、宝成铁路、石太铁路、焦枝铁路、2208线、成昆铁路、枝柳铁路、淮南复线等铁路工程建设,曾在铁四局三处工作,1994年正式退休。

5.王俊武,男,1926年出生,辽宁锦州人,现居包河区,1950年在锦州市桥梁工程队参加工作。1951年元月入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三大队一中队负责通信工作。凯旋回国后,参与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枝柳铁路等重点铁路工程建设,后调入铁四局电气化处、局通信所工作,1981年退休。

6.郭松珍,女,1935年出生,江苏徐州人,现居包河区,1949年元月在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参加工作。1951年底入朝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一大队电话所班长,荣立三等功,先后参加宝成铁路、大沙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皖赣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后在铁四局五处、局机关工作,1990年离休。

7.朱连昌,男,1927年出生,辽宁辽阳人,现居包河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入朝前,曾任东北铁路总局(铁道部前身)政治部组织课主任干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二大队政治处任宣传委员。1953年回国后,在铁六局建筑大队任政委,随后辗转12个省,参加了宝成铁路、陇海铁路复线、西侯铁路、三门峡铁路专用线、枝柳铁路、2208线、京广铁路复线、鹰厦铁路、皖赣铁路等工程项目建设,1989年在铁四局副局长任上离休。

8.刘书德,男,1926年出生,河南内黄人,现居包河区。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入朝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医生。回国后在解放军第17军医院卫生所工作,1957年转业后调入铁四局工作,1986年在局医院副院长任上离休。

9.杨久庸,男,1930年出生,安徽长丰人,现居包河区。1949年在安徽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入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指挥部某团部任参谋。战争胜利后,在铁道兵11师服役,1976年转业到铁四局中学担任副校长,1990年,在局机关离休。

10.张树春,男,1927年出生,吉林长春人,现居蜀山区。1951年3月,23岁的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斗的两年多时间,张树春所在的连主要负责抢修被炮弹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运送物资等,这些工作一般都在夜里进行。1953年,张老回到家乡长春,而后又投入到新中国铁路修建的事业中,直到1981年退休。曾获得和平鸽奖章、铁路新线建设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等。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