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紧扣街道“1+4”改革要求,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改革管理、创新治理,将近年来分散试点的“不见面”审批、网格化治理、全科政务、综合执法等改革创新由“分散式”向“集成式”迈进 ,以集成改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实现基层的善治良序。
一、党建引领,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效应,完善街道“大工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深化推广“网格化党建”“党建云社区”等党建治理模式,打造“双网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先行区。二是摒弃“管控”思维,强化基层治理“善治”理念。发展社区志愿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既减轻了政府部门的治理压力,也使得基层社会自身的内源性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得以激活。三是明确治理主体责任,促进基层治理中多元协商。始终坚持治理“重心下移、条块联动、权责一致”原则,强化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公共管理权力。进一步明晰和定位治理中的权力和责任,促进各类治理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集成融合,破解条块分割。一是深化全科政务改革,破解政府部门权力分割困境。推行“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街道132项业务在互联网上线运行,实现“不见面”审批;社区(村)民政、人社等50个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二是完善综合执法改革,破解部门协同治理困境。下放执法权部门加强对街道队伍的业务指导、培训监督和沟通协调,实行“谁下放、谁指导”。区综合执法平台全面融入街道一体化信息指挥平台,多系统整合推动街道综合执法检查。三是推行批管同步,破解政府公共服务低效困境。将新增审批事项同步推送到街道平台和信用库,由街道执法队伍落实巡查任务,通过现场查看、告知承诺、结果反馈,实现有针对性的监管,并为公众提供更为精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三、双网共治,强化源头管理。一是全覆盖划分网格。以社区为基础单位,将全区划分为综合网格796个、专属网格121个,全部纳入“一张网”进行服务管理,“一张网”横向到边。结合社会管理对象的特点,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的原则,把街道地域划分成多层级的网格状单位,纵向到底。二是全要素整合资源。干部“上网”当先锋。对所有干部岗位职责进行重新分配,除保留少量机动人员外,街道工作人员全部下沉到网格。“六部一局两中心”做保障。严格落实街道职能机构设置,其中,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协调、专业推进网格中的各项管理事务,把网格、职能机构、社区工作的职能紧密结合,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三是全网格双线互动。栖霞区“掌上云社区”结合网格化治理,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一个或多个微信群,以街道为单位建立“疑难杂症”处理、经验案例分享微信群,建立区级指导交流微信群“全景掌上云社区”,实现“网格化+”与“互联网+”的融合。线上及时回应诉求意见,协调解决矛盾问题;线下打造协调组织能力强、沟通技巧掌握好、素质过硬的微信服务团队,组织引导居民开展社区自治协商。
四、技术支撑,优化治理地图。一是治理目标清晰化,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看不见”的困境。街道通过监控整合、平台赋权,实现“无盲区精准监管,以往“看不见”的事务由此进入治理的视野。二是治理触角延伸化,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管不了”的困境。街道一体化平台整合了12345投诉举报、数字城管、城市防汛、网格化、掌上云社区等各类业务系统,形成了“专线对接”“街社一体”“一网巡查”的工作格局,使得过去“管不了”的事务得到有效化解。三是治理回应敏捷化,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调度困难”的困境。街道平台数据的整合畅通,实现基层治理中的全过程无缝隙、透明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一体化平台、智能APP,有效打通基层资源调动中的输出“梗阻”,实现基层资源调度的高效、精准和敏捷。
信息来源:中国机构编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