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2016年至2019年市场主体户数年均增长率达20.29%——
市场监管助推高质量发展,服务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三五”以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消费者权益,成效显著。其中,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2016年至2019年,全省市场主体户数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0.29%。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0.38万户,其中企业165.84万户,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了110.34%和155.59%。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市场准入更宽松便捷,市场竞争更公平有序
今年,安徽碧草连天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从铜陵市整体搬迁至宁国市。公司经办人员刘秀娟表示,现在办理企业跨区迁移不需要注销也不需要重新登记,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十多分钟就能搞定。
“十三五”以来,我省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先手棋,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五十七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目录由60类压减至10类,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从194项压减到137项,我省成为长三角审批事项最少省份。
日前,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韩永生向记者介绍了企业开办集成服务情况。我省构建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全面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行“一次采集”,整合“一套材料”,落实“一档管理”,实现“一日办结”;同时,对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三枚印章“免单”服务,对证照、公章、发票和相关文书材料等实行免费邮寄。“六个一”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升了企业开办便利度,降低了企业开办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放活”与“管好”并重,在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全覆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入推进;价格、广告、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全面加强,广告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在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方面,我省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三五”以来,我省在市场准入、数据共享、执法协作等20个领域与沪苏浙开展合作并取得突破,“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纳入一市三省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重大签约事项,30项涉企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实现“一网通办”,统一启用“310”号段的长三角标准一体化编号,共同发布多个区域协同标准。
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以来,我省筑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以及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全面建立;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9%和94%;在全国首批开展电梯按需维保和检验改革试点。同时,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累计召回缺陷消费品3897.63万件,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从“十二五”末的93.14%提高到2019年的94.27%;全省建成国家质检中心7个、省级质检中心14个。
今年4月中旬,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口罩质量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我们采取摸清底数、全面检查、靶向抽检‘三管齐下’的做法,迅速掌握全省2977家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总体情况,组织对口罩生产企业现场检查5074家次,先后三次组织开展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 ”韩永生说,针对摸排检查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分类明确整治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提高口罩质量合格率。同时,我省采取深化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质量帮扶等措施,全面提升口罩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水平,桐城市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非医用口罩产品生产基地。
加强对冷链食品的追溯管理,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 2020年12月10日,由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建立的“安徽省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上线试运行。该平台采取“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的管理模式,与国家平台全面对接,对进口冷链食品在我省流通开展追溯管理,从而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截至2020年12月14日,全省9868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部注册上线。
“十三五”期间,随着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大力开展,我省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群众消费满意度不断提高。 12315“五线合一”全面完成,全省12315累计接处消费投诉举报咨询200多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5亿元;全省4A级以上景区全部建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线下无理由退货制度启动实施;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全省75%以上行政村。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力支撑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分别达到14.1件和1489.1件,分别比 “十二五”末增长229.44%和110.62%;全省有效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总量分别达到8.99万件和76.60万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44.87%和293.67%。 79件注册商标新获驰名商标扩大保护认定,驰名商标总量达331件,3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获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位居全国前列。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有力举措的推动。据韩永生介绍,我省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保护合力,建立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商标品牌战略领导小组,将知识产权保护绩效纳入各级党委综合考核、政府绩效考核及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组建8724人的知识产权专员队伍,覆盖全省7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和上百家科研院所;全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逐年递增。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也在全面提升。我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利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十三五”期间,“铁拳”“溯源”“护航”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扎实开展,累计查处知识产权案件2.42万件。下一步,我省将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快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安徽)分中心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记者 田婷)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