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坚持协同高效,注重统筹兼顾,突出党建引领、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审管联动、完善用人机制,持续推进基层“三整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把稳党建引领“方向盘”,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强化。一是规范机构设置,配齐工作力量。在全区9个街道统一设立党建和人大工委工作办公室,配强专职党务工作力量,落实经费、场所、办公设备等基本保障,强化街道党工委领导作用和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二是制定配套制度,推进组织振兴。推行党建工作责任制,通过一线研判形势、现场检验成效,补足工作短板,实现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互融共促。三是完善组织架构,强化互联共管。依托党建和人大工委工作办公室,以街道党组织为主线,在社区(村)实行网格化管理,纵向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四层组织架构,选派1名街道党员和3名社区党员下沉到网格,在每个网格内考察1名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和党小组组长,建立一支“街道党员+社区党员+网格长+党小组组长”的服务队伍,通过社区网格、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建和人大工委办公室、街道党工委四级互助,强化街道社区工作互联共管。
二、紧盯权责明晰“突破点”,基层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一是明确“一个重心”科学定位。将街道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做好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上来,逐步淡化街道的经济发展职能,把街道工作重心转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上来。二是完善“两项举措”精准赋能。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物业管理等方面79项行政权力下放至街道行使,扩大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街道对区直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权、对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权、区域内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确保街道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三是编制“六张清单”切实减负。编制覆盖全区9个街道的涵盖60项具体事项的权责清单、涵盖56项具体事项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以及涵盖70项具体事项的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作为区街履职、监管和问责的重要依据,防止权力行使中的越位、缺位、错位行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权力运行,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三、跑出审管联动“加速度”,基层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一次办好”改革稳妥推进。出台《云龙区赋予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类)目录》,通过与各街道签订交接书的方式,将9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放至街道承接,纳入为民服务中心办理,截至目前,各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已办理相关审批服务业务600余件。二是“一站服务”模式积极推开。印发《云龙区建设街道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工作方案》,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卫健、人社、民政、残联等领域的71项政务服务事项,逐项编制服务指南,做好事项颗粒化拆分,确保基层政务服务标准统一、流程规范。推进服务窗口前移,打造高标准的社区政务服务场所,在全区建成78个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三是“一支队伍”执法全面推行。在各街道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综合执法平台,负责组织协调、应急指挥、配合执法、信息预警等工作,统筹辖区内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出台《云龙区区直部门派驻街道机构及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将各街道司法所、区城管局及区市场监管局派驻人员等纳入管理范围,由街道进行日常管理、人事管理和考评考核,考评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等次和派驻机构、人员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为街道统筹辖区内派驻和基层执法队伍实行联合执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下好选人用人“关键棋”,基层内生活力进一步激发。一是合理统筹机构编制资源。9个街道综合设置7-8个职能机构和1个事业单位,实行扁平化管理。重新核定街道行政事业编制。制定用编进人计划时优先向街道倾斜,街道出现空余编制的,及时补充工作人员。在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中,岗位条件设置考虑街道工作实际,征求街道意见。二是选优配强党政领导班子。注重选拔熟悉一线工作、基层经验丰富、对群众有感情的优秀年轻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入街道领导班子。持续提升年轻干部担任街道党工委班子副职配备数量,加强“80后”正科级干部、“90后”副科级干部配备。三是制定干事创业激励政策。强化“重基层、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印发《关于街道整合审批服务综合执法力量改革中统筹人员使用管理的意见》,认真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拓宽街道事业人员调任公务员范围,完善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聘用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倾斜政策,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