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都表达了心中的悼念。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袁隆平院士在安徽还有一个院士工作站,这些年袁老也一直牵挂着这里的杂交水稻研发和推广。
袁隆平院士察看Y两优2号高产示范田长势。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2013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这也是唯一一家以超级杂交稻种业科技创新为主的院士工作站,袁院士兼任公司育种首席科学家。乔保建博士是该工作站的站长,5月22日下午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他觉得震惊又难过。
“我们是做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的,袁院士团队专家经常到公司育种基地了解、指导研发,袁院士非常关心公司的情况,因为他一直记挂着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袁院士团队研发的两个超级杂交水稻产品,一个是Y58S,一个是Y两优2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将这两个品种放到袁粮公司进行转化,由袁粮公司独占使用,其中Y两优2号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些年,在袁隆平院士的直接指导下,院士工作站的专家会对科研育种材料进行共享,并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指导。
乔保建博士回忆,这些年院士工作站里的成员,经常会去湖南以及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看望袁老,“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出来和大家交流。”在他的印象中,袁院士很喜欢下地,人也非常朴实。“他的离开,对我们整个杂交水稻行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乔保健表示,这些年,袁院士也带出了很多核心的科学家,他们将继续与袁院士的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把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工作继续推进下去。
当天,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袁女士也向记者回忆了对袁老的印象,因为工作关系,她们多次前往湖南拜访老人家。老人家风趣、幽默也很亲切。她记得,当时到袁隆平院士的办公室时,袁老指着自己墙上的一张照片给她看,那是一位外国记者给他拍下的在田间工作的照片,上面还有一句英语,翻译过来叫做:饥饿终结者。他很喜欢这张照片。
那时袁老已经89岁高龄。“我注意到他还在用笔亲手写论文,非常敬业,也很认真。没想到他这么快会离开,大家都感到很悲伤。”袁女士回忆道。
相关新闻:“杂交水稻之父”去世 名字将写入辽阔大地
5月22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由“杂交水稻之父”创办的袁隆平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已经将页面全部调成黑色,表达哀悼。
根据该网站发布的消息,山河呜咽,天地同悲!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全体干部职工将学习他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严于律己、淡薄名利、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袁隆平的名字,将写入辽阔大地,印在百姓心上。“袁隆平星”也在太空闪烁,星耀大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快推进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凝心聚力,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