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安徽“三力”

访问次数: 925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1-08-25

[字体: ]

    近年来,安徽异军突起,万众瞩目。各种探究追问层出不穷,诸多解析透视五花八门。最新一期的《瞭望》(2021年第33期),以《看见安徽》5篇报道,全面梳理安徽发展脉络,给出清晰的解释。置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追赶超越,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安徽“三力”值得借鉴。

  靠“关键一招”的发展定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安徽用生动实践、丰硕成果做了最好的注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改革开了头,“傻子瓜子”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探了路;90年代初期,一篇《醒来,铜陵》拉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为城市转型发展摇旗呐喊。靠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过关斩将,安徽领一时风气之先。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似乎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这些年来,他们一直闭关修炼,苦练内功。安徽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十,发展势头强劲;“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新兴产业势不可当;跻身“万亿元俱乐部”的合肥,一直被追问“赌对了什么”。他们不是赌对了什么,而是用好了“关键一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练就自己的“撒手锏”,芜湖的机器人、蚌埠的超薄玻璃、铜陵的高端铜合金……各有科技绝招,在国内外市场上叱咤风云,“新徽商”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引吭高歌。不纠结于一时的发展速度,着眼于科技支撑的发展后劲;不羡慕别人的经济规模,着力于未来角逐的战略布局;不空喊漂亮的口号,着手于招才引智的项目推进,这都源于他们坚信用好“关键一招”,必能招招领先。

  “成功别人、成就自我”的发展引力。穷怕了的安徽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穷则思变,“关键一招”在手,发展难题迎刃而解。区位偏、底子薄、企业小、人外流,是客观困难。他们节衣缩食,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境、打造载体、优化服务,让一切致力于创业创新者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本土企业茁壮成长,使招引项目开花结果,为高质量发展培育苗子。他们用大企业留住人才,用快发展夯实基础,用好人才招引项目,用企业的成功发展成就区域发展成功,硬是从一个洼地里走出来,让徽商精神在新时代重放光芒。

  营商环境的优化没有休止符,只有前进曲。高铁开通,许多地方忧心忡忡,担心人才、资源被强势的大城市吸走。安徽人没有怨天尤人,只有推己及人,以科技人才、生产经营者、创业投资者的身份换位思考,认识到只有抬高服务水位,才能抵消“虹吸效应”,进而增强自己的吸引力。他们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从旁听生、插班生到正式生,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见贤思齐,倒逼自己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再造服务流程,打造更为优化的营商环境,“一网通办”让政务提质增效,“创新贷”让创业者如虎添翼,“科技红娘”让产学研真正贯通。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量子显微镜”、世界上最快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安徽横空出世,科大讯飞、蔚来汽车、长鑫存储等一批头部企业引领风尚,江淮大地“科技之花”满园春色,他们用成功别人成就了自己。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发展接力。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接力赛。安徽这么多年来换任不换计,咬定发展不放松,追求高效不含糊,甘做铺垫不求名,一时成功不自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大招紧抓不放,使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制造,使得资源型城市摆脱路径依赖,一批传统企业脱胎换骨,成为城市经济的顶梁柱。

  后进变先进,不走寻常路,高质量发展需要另辟路径。他们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把发展重点聚焦在新兴产业上,多年前就瞄准世界前沿技术,盯住产业战略布局。量子信息、核聚变能源、动态存储芯片、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崭露头角,城投基金与新技术嫁接的新模式活力四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技进步条例等新政策法治保障,“量子大街”上的国盾、本源、国仪等新企业快速崛起……原创科技的“一招鲜”,带来了新经济的“一片红”。新格局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没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就不可能有经济崛起的强劲。(李广春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