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讲话贯穿这个主题

访问次数: 138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2-03-08

[字体: ]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共同富裕、共同体、共同奋斗……“共同”在新闻稿中出现了19次,成为高频词。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参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初衷:“党中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应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选举。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既为内蒙古的发展指引方向,也贯穿着推进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补齐短板、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主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须臾不忘。

  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脱贫攻坚始终是总书记聚焦的重要议题。

  2018年,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2019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

  2020年,决战决胜最后一程遭遇疫情“加试题”。总书记要求“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时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

  2020年,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这一脱贫战绩,习近平总书记当面称赞“可喜可贺”。

  内蒙古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共同富裕”,展现出推动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5年来,以“脱贫—巩固—衔接—振兴”为纲,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指明方向。

  “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共谋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作为资源富集地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8年3月5日,第一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区情特点,为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点题。他形象地说,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同时“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哪些应当“为”,哪些应当“不为”?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指出,“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不能简单同东部发达地区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书记为内蒙古走好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必谈“生态”。关心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污染防治进展,要求“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谆谆叮嘱,都是为了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5年来,内蒙古落实总书记的指示,不断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路。

  “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生活着55个民族。“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指明民族团结之于内蒙古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完善制度到深化教育,唯有固“本”强“基”,才能使民族团结之根越扎越深,民族团结之基越打越牢。

  2021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今天,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实践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辉煌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新的辉煌也需要各民族继续团结奋斗。

  “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指引、擘画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相关信息:

连续五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些问题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这是2018年两会以来,总书记第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初衷:“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每次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都边听边记、不时插话询问。从高质量发展,到生态建设;从民生福祉,到民族团结……总书记对“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的各方面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01

  生态建设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万里绿色长城”。“生态”,是总书记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必谈的话题。

  从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的污染防治进展,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再到“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总书记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为内蒙古如何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出谋划策。

  △内蒙古呼伦湖

  1.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3.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4.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5.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02

  高质量发展

  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是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内蒙古的绿色转型是习近平总书记常惦念在心的一件大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应该“为”,哪些应该“不为”,总书记多次叮嘱,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内蒙古赤峰乌兰布统草原。

  1.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现“双碳”目标,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3.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4.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也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搞大呼隆,一哄而起。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03

  民生福祉

  民生无小事。

  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大事。从收入、住房,到医保、入学等实际问题,无不体现着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1.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3.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4.要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5.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04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民族团结之于内蒙古的重要意义。

  1.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3.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继续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列。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05

  政治生态

  除了自然生态建设,五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还都提到了政治生态建设。每一次的讲话,都振聋发聩。

  1.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回归健康规范的轨道。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利用煤炭搞腐败,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露出来以后就打。拿着国家资源去搞行贿受贿、去搞权钱交易,这个账总是要算的。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3.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4.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5.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