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车位紧张,车位租赁价格较高……日常遇到这样的“烦心事”,你会怎样解决?当然,可能一些人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凑活过。但也有人想通过一些途径向上反映解决问题,过上更加“顺心”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日常小事往哪说?邻里矛盾纠纷在哪化解?无疑,“说”的渠道很重要,化解的平台很关键。如果缺少这些,就很容易将基层矛盾积攒演化,最终升级成大问题。
畅渠道、搭平台,安徽推出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就很有新意。总的来讲,是将法律服务向基层下沉,从法理上辨是非,在情理上暖人心,尽可能让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
这不,前不久,合肥市经开区海恒社区水木园部分业主就切身感受到了“百姓评理说事点”的便利。因为车位问题,业主有意见。意见“送上门”,“说事点”的工作人员装在心里,通过多次走访开发商、物业、业主,平衡各方需求,最终一纸调解方案,成功化解了纠纷,促进了邻里和谐。
如今,这样在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和谐局面,在安徽比比皆是。截至4月底,全省已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6000余个,收集矛盾纠纷线索3.3万余条,化解矛盾纠纷2.5万件,开展法治宣传8000余次。“百姓评理说事点”满城乡,小事“不出门”已成为常态。
满足需求的服务就是好服务。在一些地方,从有的信访事项中可以发现,一些放大了的矛盾,积累着“怨气”的案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群众诉求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者是基层问题反映无“门”,最终小情绪演变成大矛盾,影响基层和谐稳定。
生活百态,莫过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即便是一个小小停车位,或者停车收费问题,在老百姓心目中都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心头事”。就是这些“心头事”,件件都关乎民生,桩桩都是关系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事”。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把“小事”办好,把百姓事办“实”,“百姓评理说事点”的独到之处、“点子”内核,就在于无缝契合了基层需求,既评理,又说事,变被动等“诉求”为上门主动聚“民意”、解矛盾。
——星罗棋布,把服务送到“家门口”,让“便利”触手可及。还是那个理,群众有疑问、邻里有纠纷、服务有需求,就该有及时“到位”的问题化解平台,避免问题被“捂着”,矛盾被“藏着”。把“便利”送到基层,安徽各地“放大招”。依托“百姓评理说事点”,合肥推出“党建+调解为民”活动,机关党员定期上门服务,讲政策、解纠纷、强服务;铜陵坚持“寻”人而建,“点”随“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直接办到群众聚集地……全省上下因地制宜搭建说事议事平台,6000余个“点”广聚民意,让基层切身感受到了“到家”的服务。
——法律下沉,让法治阳光照耀每个角落,推动基层矛盾就地化解。法治社会,当有法治阳光普照。基层的“角落”更不能被遗忘。基层的问题,千头万绪,既有日常就医、子女就学、用水用电等平常事,也有修路筑渠、房屋拆迁、物业管理等大事,邻里意见往往也有难以统一的时候。如果这些问题放任不管,平常事就会变成“揪心事”“意见点”就会成为冲突纠纷的“导火索”。“百姓评理说事”更加注重法律服务“一对一”。不论是亳州组织法律力量到“百姓评理说事点”普及法律常识、解答法律咨询、化解疑难复杂纠纷,还是淮南整合“老娘舅”“邻里帮帮团”等调解品牌与“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相融合,更好发挥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其内核都是把法律服务更加做深做细做实,将法治触角向基层更广泛延伸,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化解基层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点子”一出天地宽。现如今,有困难,找“百姓评理说事点”,这样的意识在江淮大地不断深入人心。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工作条例》就明确,要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强调把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放置在为基层服务大环境中来体悟,安徽“百姓评理说事点”既有新意,更见智慧和远见。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