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

访问次数: 142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2-11-07

[字体: ]

02.png

  北京冬奥会奖牌和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资料图片)

01.png

  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记者 程兆 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论述,为我省文化工作者指明奋斗方向:用真理力量、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实现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会贯通,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自觉更主动地服务人民大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守望“一条河”,创新传承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

  前不久,淮北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建设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大运河安徽段的淮北濉溪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

  一条隋唐大运河,一条历史长河,一条文化长廊。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作为大运河申遗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两次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揭露出34米长的一段河道,发现两岸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发现沉船9艘,在河道中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文物7000多件,柳孜段运河结构、河道演变以及文化遗存得以呈现。

  商船如梭,商旅繁盛,货通南北,透过这些文物,重现了一幅喧嚣而又祥和的古代经济地理和市井生活图卷。深埋地下的古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21年,我省编制完成《安徽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等专项规划,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建设。

  这是中华儿女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集散地,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用现代化理念与技术予以集中展示,阐释文化新知,描绘历史图谱。

  淮北市濉溪县文物局局长李彬说:“我们在进行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也强调展示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开了新视野。国家文化公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绵延布局而又全景展现,风貌协调而又文旅融合。它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历史感知,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激发文化认同。”

  中国式的现代化,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根植于历史的中国,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中独特的理念、智慧、品格、神韵,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增添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读懂“一块玉”,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设计灵感来源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双连璧。来自凌家滩的“一块玉”,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之一,它以一枚“奖牌”的形式再次引起世界的瞩目。这块“玉”的故事及传播,也由此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崇尚、制作、使用玉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介绍说:“古国文明时代,玉器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标志性象征,玉器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特质。如果说夏商周王朝文明是青铜文明,那么将中华早期文明——古国文明称为玉器文明当无不妥。”

  中国玉石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延续不断。至今,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也未曾减退,玉石温润又有韧性的品质,被人们比作“玉德”,成为品格的象征、美好的祈愿,这是一种寓物明德的精神文化的历史延续。

  一块玉,是一个代表东方的特色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根基,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文明源泉,也是当代文化创新创造的血脉与土壤。叶润清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了20年的努力,考古学界已经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出来,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安徽也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承载地,从厚重、智慧的安徽文化底蕴和勇毅开拓、创新争先的安徽精神品格中汲取智慧、信心及力量,我们将能更好地树立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

  燃烧“一团火”,自觉服务于人民大众

  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文化作品,都是增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养分。

  “报告文学是直接介入现实生活、快捷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最直接的文学体裁。”省报告文学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施维奇说,近年来,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积极组织作家,走进肥东、庐江、南陵等县,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主题创作,自己也采写了《在学科交叉中发展新材料》《照亮“黑箱”的博弈之光》《蓝颜情深》《物证如山》等作品。安徽报告文学作家紧贴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题材上,创作出一大批社会影响深远、艺术精湛的报告文学作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文艺点亮踔厉前行的灯火。”施维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文学艺术如何更好地同频共振,是需要热切思考的严肃命题。

  这团点亮踔厉前行道路的灯火,来自于火热的生活。

  施维奇说,自己将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创作,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把身心沉入到人民之中,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从时代之变中提炼主题,从中国之进中获取创作底气,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涵养文学储备,从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

  “只有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里,找到自己文学个性的‘定位’、个体创作的‘身位’、下笔书写的‘落位’,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施维奇说。

  讲好“一堂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艺作品可以是“一团火”,也可以是“一堂课”。一堂以“光辉的足迹”为主题的“皖”若春风艺术思政大课,近日在安徽艺术学院开讲。70分钟的课程由导入“薪火传”开始,经由主讲人“情满振兴路”“热血创新城”“千秋生态业”3个课时的思政串讲,生动而深刻。

  文化遗产可以是“一块玉”,也可以是“一堂课”。近年来,围绕本地特色文物或特色文化遗产,展开系列跨学科的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在中小学广泛开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堂堂课,塑造的是时代新人,培育着时代新风新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省社科院《江淮论坛》一编室主任、副研究员吴楠认为,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是新时代的“新风新貌”,还明确了如何培育新时代的“新风新貌”,既是价值引领,又是行动准则,将党的理想信念与现实行动紧密结合了起来,能够统一思想,有效克服转型期社会出现的价值观碎片化的现象,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全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精确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中。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通过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实现人的物质富足,还要实现人的精神富有、国家的文化兴盛、社会生活的生动和谐。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